查看完整版本: [-- 为了沙洲添新绿——记基建工程兵指战员找水的事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9月 -> 为了沙洲添新绿——记基建工程兵指战员找水的事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汉星 白绍华 1981-09-30 00:00

为了沙洲添新绿——记基建工程兵指战员找水的事迹

第3版()
专栏:人民子弟兵

为了沙洲添新绿
——记基建工程兵指战员找水的事迹
不久前,我们在沙漠深处访问了担负水文地质普查任务的基建工程兵某团。走进团长隋明忠的办公室,一眼见到墙上悬挂着一幅幅水文地质图和生产进度统计表,上面记录了这个团在乌兰布和、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找水的战绩:战士们踏遍12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探明了15个大型自流水盆地和
6条古河道富水带,向国家提交了12份完整的区域水文地质成果报告。这一切,为我国西北部分地区营造防护林,根治沙漠,建立和发展大型牧场,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循着战士找水的足迹,我们驱车在沙漠中穿行。这里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区之一,雨量稀少,日照强烈,最高温度常达摄氏60多度。同行的部队同志告诉记者,为了探索沙漠地下水的秘密,战士们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劳动,克服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啊!
那是乌兰布和沙漠普查工作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技术员宋义辰带领一个6人小组,向沙漠深处的克尔森进发。这天,他们跑了40多公里,收集到几十份地质资料。傍晚,到达预定的食宿点时,意外情况发生了:地图上标明的一个牧村,早已被风沙摧毁,只剩下几堵残墙,牧民不知去向。四野找不到人家,粮食和饮水无法补给,他们只好转移。
夜幕降临在沉寂的沙漠上,战士们一个跟一个地摸索前进。他们已经有十几个小时没有吃上饭了,个个又饥又渴又乏。战士小姜身体弱,实在支持不住就坐在沙窝里。这时,他们多么需要一点食品和水啊!但哪里有水呢?有野外工作经验的宋义辰掏出半截子牙膏挤到小姜的嘴唇上,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地跟上了队伍。
天快亮时,一座百米高的大沙丘挡住了去路。战士们爬上去几步,又滑退下来,个个弄得更加精疲力尽。这时,一个战士发现附近稀稀疏疏地长着沙葱、骆驼刺和索阳,大家爬了过去,摘下溜酸的叶子,挖出苦涩的根块,嚼了起来。他们稍微恢复了体力,又开始艰难的爬行,爬到公路边时,连招手的力气也没有了。一辆过路的卡车停了下来,在司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带着地质资料归队了。
在茫茫无际的沙漠,大型车轮机械在这里运行更不容易。因此对钻探战士来说,最艰苦的莫过于钻机搬家。有一次,钻探排的战士接受了在沙漠中心线打6眼勘探井的任务。载着钻机的汽车缓缓地向井位进发,刚进入沙漠,就陷窝了。司机加大油门,但飞速旋转的车轮却越陷越深。排长吕继武一声令下,带领战士们从车上搬下木板,用手抠开车轮前面的浮沙,推的推,拉的拉,让汽车从木板上开过去,冲出了陷坑。大家一次一次地垫木板,每小时还走不出两公里,真比逆水行舟还难哪!
后来,上级调来了拖拉机和推土机,才拖着汽车走完了43公里的路程。战士们接连苦战了20天,将80多吨器材全部运到井位,开始钻探。他们凭着这种顽强的精神,在200多公里长的沙漠中心线打出了7眼井,取出1,600多米岩芯,超额完成上级交给的钻探任务。
是什么力量鼓舞着战士们在沙漠里艰苦奋斗?记者访问了一位叫刘元金的战士。1975年他刚从四川家乡入伍来到这里时,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的环境,曾暗暗地抹过眼泪。不久,他跟几位战士搞普查来到黄河岸边,看到浑浊东去的黄河水,感到十分惊奇。老战士们告诉他,黄河水里的泥沙,是从沿途高原、沙漠水冲、风刮下来的。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脚下本来是块阡陌纵横的好地方,但后来慢慢地被沙漠吞掉了,如今沙流每年还向南移动10米至12米。如果不及时治理,也许几十年、几百年之后,就会摧毁许多公路、铁路、村庄,黄河也要改道。后代会因此指责我们的。
刘元金心想,这沙漠硬是厉害,怪不得要下那么大的功夫搞水文普查。没有水就不能种树固沙,看来我们还是根治沙漠的“先行官”呢!从此,他变得勤奋好学、爱说爱笑了。服役期满后,领导上征求他的意见,他总是说:“我爱家乡,也爱沙漠,请组织上批准我在这里多干几年吧!”
这个团的指战员每年3月顶着凛冽的风雪开进沙漠,10月迎着萧瑟的秋风返回营房,多少日子连一片绿叶也见不着。但是,他们却以忘我的劳动,正在给沙洲带来新绿。
在水文地质战士工作过的地方,记者亲眼看到地下水被开发利用之后给沙漠带来的变化,阿拉善左旗的吉兰泰,过去被人称为“灶火沟”,遍地荒滩,人迹罕至。战士们在沙窝里打出一眼昼夜涌水量达1,000多吨的甜水井,使这里逐渐变成富足的绿洲。牧民们在水井附近盖起50多间定居的新房,种了几十万棵白杨、沙枣和苹果、桃、杏等树木,400多亩肥沃的新开耕地,小麦、玉米和各种瓜菜泛出翠绿。
象这样富足的绿洲,今天尽管还只是星星点点,但它犹如一颗颗熠熠闪亮的翡翠,展示着沙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记者 刘汉星
新华社通讯员白绍华


查看完整版本: [-- 为了沙洲添新绿——记基建工程兵指战员找水的事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