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由赤贫进入小康境地”的博茨瓦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9月 -> “由赤贫进入小康境地”的博茨瓦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吴一心 1981-09-30 00:00

“由赤贫进入小康境地”的博茨瓦纳

第7版()
专栏:

“由赤贫进入小康境地”的博茨瓦纳
新华社记者 吴一心
9月30日,是博茨瓦纳独立十五周年。十五年来,这个地广人稀的南部非洲内陆国家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取得显著成绩,摘掉了过去“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帽子,博茨瓦纳“由赤贫进入小康境地”,被认为是非洲国家经济建设方面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
博茨瓦纳1966年独立时,经济十分落后。八十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造成了单一的殖民地经济,除养牛业和为供出口而建立的屠宰和肉类加工厂外,全国几乎没有工业和象样的经济部门。经济基本上被南非控制,政府财政开支的一半靠英国补贴,全国五分之一人口靠国际组织的救济过活,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大批劳动力外流到南非当矿工,博茨瓦纳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独立后,博茨瓦纳政府确定“民主、发展、自力更生、团结”的建国四原则,采取一系列稳健的政策,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独立时1966—1967年度的3,700万普拉增加到1978—1979年度的5.034亿普拉(现1普拉合1.064美元),12年内增长12倍多。博茨瓦纳政府财政收入也年年增加。1966—1967年度政府岁入不到700万普拉,从1972—1973年度起,博茨瓦纳就实现了财政自给,近几年,财政收支年年有结余。1981—1982年度预算岁入将增为2.74亿普拉。去年年底,外汇储备达2.5亿普拉。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1978—1979年度已超过600普拉,比1967—1968年度增加7倍多。可以说独立时一贫如洗的博茨瓦纳,目前已进入小康社会。
独立十五年来,博茨瓦纳传统的养牛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独立时,全国牛的总头数约为90万,现在已发展到350万至400万,增加了2至3倍,按全国人口计算,平均每人有4至5头牛。博茨瓦纳已被誉为“牛的国度”。牛肉产品的出口值1979年达6,593万普拉,比独立时增加6倍多。目前博茨瓦纳牛肉出口到欧、亚、非数十个国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博茨瓦纳金国建立了一整套为养牛业服务的机构,政府农业部设有研究中心,全国设有许多种牛场、示范农场、人工授精中心、配种站、畜牧业指导中心等。尽管去年初发生过口蹄疫,由于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很快控制住了疫病的蔓延。博次瓦纳新建立的疫苗厂,在去年生产了700万支疫苗,对控制口蹄疫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座疫苗厂的第二期工程在今年内完工后,每年生产的疫苗将增加到2,100万支,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可向其它非洲国家出口。
在博茨瓦纳经济发展中,矿业的发展,特别是钻石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过去被视为“贫矿之国”的博茨瓦纳,现在钻石产量跃居世界第四位,被誉为“钻石之国”。七十年代先后建成两个钻石矿,1980年产钻石510万克拉,产值2亿多普拉。钻石业已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博茨瓦纳还正在建设第三个钻石矿,这个矿明年正式投产后,产量将超过1,000万克拉。此外,近些年来,博茨瓦纳的铜镍矿和煤矿生产也有很大的发展。
目前,博茨瓦纳政府正在努力发展粮食生产,争取实现粮食自给,解决每年必需以大量外汇进口粮食的问题。同时,她还在同南部非洲其它国家加强合作,努力减少对南非的依赖,加速自力更生的步伐。可以相信,博茨瓦纳在八十年代里,并在发展民族经济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附图片)
博茨瓦纳奥迪一家地毯毛毯厂的女工正在编织具有民族特色的毛毯。
 新华社记者摄


查看完整版本: [-- “由赤贫进入小康境地”的博茨瓦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