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闪光的马尔康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09月 -> 闪光的马尔康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世俊 1981-09-30 00:00

闪光的马尔康

第8版()
专栏:

闪光的马尔康
张世俊
马尔康三个字在藏语中的含意是什么,说法很不一致。有的说是装满酥油的房子;有的说是火苗飘动的山谷;有的说是文成公主走过的地方……第一种说法表示富足;第二种说法表示兴旺;第三种说法表示吉祥。可是在我最初的印象中,马尔康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
那是民主改革前的一个夏天,我随一支勘测队来到这里,因为自治州政府即将迁移到这一片阳光充足的山谷。我站在河谷东面的一处山嘴上,怅惘地望着眼前的一片乱石河滩。河滩上一幢寨房也没有。一群群老鸹歇在几株白杨树上,树下,搭着几顶帐篷,三三两两朝佛的藏民冲北面的山根磕长头;山根处,一座喇嘛寺庙森然兀立。向导告诉我们,就在两三个月前,喇嘛寺念了三天咒经,把两个“山鬼”涂上花脸,一个放生、一个放死。放死的被逼下了河,放生的被撵进了山上的老林。向导说着流泪了。
1956年,民主改革运动开始了。随后,自治州政府大规模的建设工程破土动工了。工程的第一步是沿着梭磨河砌一道两丈多高的堤坎。担任修建河堤的是藏族民工,因为他们是摆弄石头的能手。动工那天,在一片锣鼓声中,一个壮实的汉子抱起一块一米多长的青石条子落入基槽。汉子安放完毕,直起腰身。冬天的太阳射着他赤裸的右臂,黑亮的膀子肉疙瘩鼓突突的。他是谁?给勘测队带过路的那位向导说,他就是那个“山鬼”恩波。
州府建设开工后的第二年,我调到远离马尔康的地方去了,隔上一年两年才回州里开一次会。我看到,马尔康的面貌逐渐变了,那荒河滩上出现了一幢接一幢的平房和两层楼的楼房,而当我走在刚用新土填起来的街道上时,总会想起那个为新城落下第一块奠基石的壮汉恩波。我好几次拉住几位藏族老伯,叫起恩波的名字,他们却都望着我诧异地一笑。他们都很象恩波,却又都不是恩波。
去年冬天,我来州里参加农村决算分配会。会上听说马尔康县的人平均收入达到了四川省第一流的水平,心情激动不已。晚饭后,我登上城东面的山嘴——就是我当勘测队员时站过的那道山嘴,向四处眺望。山嘴上有一条弯曲的小路,直通向白雪皑皑的山峰。峰顶上依稀看得见几爿小屋。我觉得奇怪:竟有人住在那样高的山上?正在这时,脑后突然飞起一串欢乐的歌声,扭头一看,一个藏族老大爷走了过来。老大爷壮实的身板,银白的头发,乍一看就象他身后的雪山。一刹那间,我突然认出,他就是恩波。我正要上前打招呼,他先开口了:
“同志是来看宝珠放光的吧!”老人边说边走。
宝珠?什么宝珠呵?我觉得奇怪,追上去问道:
“喂,老人家,您打哪儿来呀?”
“电视转播台。”
“那雪山顶上么?”
“呵呀呀,是全四川省最高的一座电视转播台。山顶上住着美丽的公主呢。”
我惊奇了。呆呆地望着那几爿被最后一道夕阳抹红了的雪山顶上的小屋。这时,走远了的恩波快乐地冲我喊:
“同志呀,你在望公主吧,别望啦,天一黑她就把宝珠撒下来罗,哈哈……”
老大爷快活的笑声震动着雪山,震动着脚下的马尔康城。这时,夜幕降临了,先前看见的那许多高楼和房屋一齐放射出光彩,透过那一扇扇彩色的玻璃窗,我仿佛看见许多的电视机屏幕亮晶晶的,上面映显着祖国各地的新的风貌……我忽然悟到藏族老大爷所说的话,这不就是放光的宝珠么?!这些宝珠不是公主撒下来的。美丽的公主并没有打这里走过。从这一片凄凉的荒河滩上走过来的,是伟大的党领导下的象恩波那样的藏族同胞……


查看完整版本: [-- 闪光的马尔康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