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千里送水 引黄济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10月 -> 千里送水 引黄济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戴德义 张玉林 范光华 刘葵华 1981-10-31 00:00

千里送水 引黄济津

第2版()
专栏:

千里送水 引黄济津
10月15日,位于河南省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渠首,五孔闸门缓缓升高,咆哮的黄河水,滚着浊浪奔腾而出。河水沿着总干渠注入卫河,满载着河南人民的深情厚意,穿越辽阔的华北平原,向天津流去。
天津在求援
自去年8月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天津用水发生危机。缺水,不仅一批工厂的机器不能正常运转,市民生活也发生困难,天津人民是多么期待黄河水啊!国务院于8月11日至15日召开解决京津用水的紧急会议,决定从河南、山东引黄济津。中央专门成立引黄济津领导小组。并给河南、山东引水工程和河道清淤等拨出1.6亿多元专款。从人民胜利渠送水是三条引黄线路之一,全程800多公里,而且是首先送水的一路。
引黄济津的消息传到郑州,中共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立即成立指挥部,部署引水工作。沿河的新乡、安阳地区及有关县、社也相继成立了指挥机构。省委一位负责同志说,历史上黄河是一条害河,曾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解放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治理黄河十分重视和关怀,全国各地也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兴建引黄灌溉工程,使沿黄地区农业生产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现在天津发生严重缺水困难,尽管河南会遇到困难和受到损失,但是,只要天津人民早日用上黄河水,河南人民作出些牺牲也是心甘情愿的。
让水顺利地流向天津
为顺利放水,在渠首大闸上,工程管理人员打破了以往一天观察两次水情的常规,每小时观察一次。深夜,他们手持电筒,一次又一次沿着引水渠,看水情,查流速,测含沙。放水前一天,14日下午,由于黄河水位急剧下降,担任看水情的丘景新等人,发现引水渠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漫滩水只有五、六寸深。如不及时放水冲沙,就有淤平引渠、沙堵闸门的危险。他们立即上报,在18个小时里,先后启动8次闸门,加大引渠流量,到15日凌晨,终于把引水渠的积沙冲开,保证准时向天津送水。
放水前,新乡地区每天出动大批民工修复加固沿河堤防。52公里长的总干渠上,每段都有专人巡回检查,每座涵闸都有专人看管,发现险情、漏水,及时组织民工封堵。人民胜利渠灌区有68万亩耕地,是河南粮、棉高产区。许多社队虽然小麦播种尚未结束,都按时停止引用黄河水,启用机井提取地下水造墒种麦。新乡县七里营公社刘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对记者说:“我们需要水,天津人民更需要,理应支援。我们已经对机井上的输电线路、水泵、柴油机、电动机等设备全面检修,今年小麦冬灌,保证不引黄河水。”他的话道出了沿河社员群众的共同心声。
水从门前过,不用黄河水
卫河两岸的社员群众,在国家的支援下,在沿河建有500多处提水、引水涵、闸、泵、站,一向是提卫河水灌溉农田。今天,我们沿河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许多临时提水站已经撤除,一座座固定站也贴上了封条。
在整个冬季停止引用卫河水,将给沿河社队的小麦播种和冬灌带来严重困难。但是,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尽快把黄河水送往天津。卫河灌区的滑县道口公社,有21处提灌站关闭,公社党委从社队企业收入中拨出专款,修旧井,打新井,力争使用机井冬灌。浚县境内河道长达94公里,两岸建有189处提灌站,可同时提水30个流量,灌田40多万亩,两岸社队机井很少,配套的更少。不能用河水冬灌,他们的困难程度之大,是可以想见的。我们来到这个县时,副县长陈西普一见面便高兴地说:“封了,全封了。向天津送水我们这一段没有问题了!”他告诉我们,虽然沿河还有1万多亩小麦没有播种,有30多万亩小麦的冬灌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可是县委的决心已经下了,水从门前过,不用黄河水,再大的困难,我们自己想办法克服。
10月20日,我们追着水流抵达河南边界,到22日8时止,送出河南的水量,已有3,021万立方米,远远超过国务院规定的送水量。滔滔黄河水,源远流长,把豫、鲁、冀、津四省市人民的心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本报记者 戴德义 张玉林 范光华 刘葵华


查看完整版本: [-- 千里送水 引黄济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