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口碑——延安短简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12月 -> 口碑——延安短简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雷加 1981-12-28 00:00

口碑——延安短简

第8版()
专栏:

口碑
——延安短简
雷加
延安北门还剩下一个旧城墙墩。想是那里低洼,连取土的人也舍弃了它。为数不多的老人,也象城墩一样苍老了,可贵的是他们的回忆,在传说和现实中间,架起了一座又一座桥梁。
记得四十多年前,延安城里住满国民党军队。天一黑,城墙上挂起一排排灯笼,城墙上的青草也砍光了,怕的是赤卫队爬城,也怕他们藏在草棵里。往往是夜里一片骚乱,国民党军怕得要死,夜里根本不敢出城,处在饥饿、死亡线上的居民是多么盼望红军的到来啊!1936年12月24日那天,红军进城了。那是晚上,家家户户虽然闭门锁户,但消息传得很快。每一个门扇都开了条缝,他们看见了一个个跃进的身影,也完全看清楚了帽子上的红布五星。希望开了花,多么光闪和耀眼呵!门扇大开了;国民党藏粮食的门开得更大,多少日子断粮和穷困的老百姓得到了补偿,这是有代价的补偿,而且这是多么沉重的代价呵!十二年后,胡宗南撤退时,他把家家户户的粮食搜出来,带不走就付之灰烬,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当年的工商联同志说:1937年1月7日党中央进驻延安。那一天,代表们胸前挂着白洋布条,到杨家湾去接,群众在北关列队欢迎。一个文质彬彬的人骑一匹小红马,见人招手,亲切交谈。三五分钟后,又一人骑一匹高头大马走来,一直向前走去。走到北十字街,在一棵槐树旁边停下,左右了望,身旁又有几个挎盒子枪的,大家以为这就是毛主席。第二天开大会,才知道弄错了。这才认清哪个是朱总司令,哪个是毛主席,以后永远分得清了。一个气概非凡,一个经常做动听的演说;一个扎皮带,一个不扎皮带;一文,一武。一个卖锅盔(注)的老汉,头一天就成了知名人物。因为他在北关和毛主席并排走了几步。他害关节炎,主席还扶了他一把。主席问他生意好不好?他说不好。主席又问什么原因,他说:“城里的龟孙子,不叫城外人进城……”国民党把延安城当成救命的碉堡,这就是它的原因。毛主席笑了笑,风趣地说:当然,城里没有阳光,连烧饼也烤不熟的。
当时全市1,600户,7,000人口,委任了自己的市长。工商联首先成立了俱乐部,他们用烂衣服和纸帽子作道具演出节目。烂衣服代表被困的居民,纸帽子代表欺压居民的特务军警。毛主席观看了他们的演出,并且赞助他们成立文化娱乐改进会,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延安民众剧团的前身,主持人是诗人柯仲平同志。当时几个演员全在“文协”吃饭。他们头一次看见大桶的菠菜汤,小米饭又盛在大笸箩里,管够吃呀!这比起那些年月稀溜溜的照影饭,真比大摆筵席还阔气。头一个春节,大家都到中央机关去拜年。第一队是狮子,武术;第二队旱船,花鼓,男扮女装;第三队本地人,龙灯,竹马……中央机关招待领队的人吃饭,其他人发馍,还有花生,枣子,南瓜子。从此,民办的节目和传统节目一齐上台,军民大联欢的形式,变成了中央负责同志和群众之间割不断的情谊纽带。
一位今年80几岁的老人,他是主席住过的石窑的主人,他说:1947年党中央从延安撤退,毛主席说过:撩延安有延安,保延安没延安。这是英明的预见,后来的事实完全证实了这一点。
谈到当年陕北作战,他先背诵了一首民谣:“胡头在绥德,胡尾巴落蟠龙,王震将军真英勇,胡尾巴割个净。”然后他接着说:
“1947年3月土改时,我记得清楚,那年雨下得多,胡宗南也来了。胡宗南刚进绥德3天,就把他引出来。我们只四五个旅,他有3个军。专门把他引开,引到青化砭。我们个个能爬山,把他们压在青化砭前滩滩,一包围,打掉一个旅。
“第二回,又把蟠龙包围住,消灭了他一个军。
“蟠龙打开,他们跑到了安塞,保安……
“7月,雨真多,一阵阵雷吼。沙家店一打完,直把他们拖垮。只在大川里才看得见他们队伍的影子……”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成了老人一生最美好的回忆。如果把他风趣、幽默的话变成文字,同样具有文史家的光彩风格。
注:一种锅盖大的烤饼。


查看完整版本: [-- 口碑——延安短简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