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科学技术要适应农村新形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12月 -> 科学技术要适应农村新形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81-12-29 00:00

科学技术要适应农村新形势

第1版()
专栏:社论

科学技术要适应农村新形势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建设十条方针,第一条就是“依靠政策和科学,加快农业的发展”。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贯彻执行这条正确方针,充分调动了八亿农民的积极性,取得了农业全面增产的巨大成绩。现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正在逐步改进和完善,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正在兴起。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满足农民在这方面的新要求,已成为农业科技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卓有成效,为广大农民所欢迎。但是,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过去不少地方推广科学技术搞强迫命令、瞎指挥和“一刀切”,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现在,农民有了自主权,积极性、责任心提高了,自然会精心经营承包的土地和其他生产项目,千方百计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近年来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其他科技成果,取得显著的增产效益,使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懂得,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靠科学可以促进生产迅速发展。农民听科技讲座象听戏一样入迷,四处走亲访友调换良种,主动登门向农业科技人员请教,纷纷添置农业机械、购买科技书籍,说明目前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推广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这种群众性的“科学热”具有新的特点:一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对象,由过去以五百多万个生产队为单位,变为既有集体单位,又有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范围更广了,而且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密切,责任更重了;二是科学技术的推广面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变为五业六畜的经营,任务更多了。这些都需要农业科技战线全力以赴地去适应、去完成,促使“科学热”步步高涨。
指导和支持农民学科学、用科学,一定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目前,我们的农村干部和社员劲头大、热情高,有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但文化科学知识不足,现代科学技术缺乏。因此,首先要抓好农村教育这项根本性建设,切实帮助农民掌握基本的农业科学知识以及发展生产的各种科学依据,把科技推广的基础工作做得扎实一些。同时,要搞好典型示范,召开现场会,培养“科技户”,使农民对科学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尽快把科学技术学到手。其次,要搞好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搞清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为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好作物布局,发挥生产优势,提供科学依据。农民掌握了当地的自然资源的科学资料,懂得了植物生长必具的水、土、光、热、气等自然条件,就能科学地进行各项生产活动,取得更好的增产效果。
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主要靠政策、靠科学,要走一条依靠群众力量,投资少、经济效益高的路。因此,要把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摆上重要的位置,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同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尽量少花钱多办事,争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当前,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解放以来,全国已研究出了四千多项较大的农业科技成果,真正广泛应用的只是少数。如果花少量的钱把现有的成果推广开,就可以较快地收到增产实惠。各地要把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分类排队,制订计划,分期推广。同时要总结推广当地的高产经验。各地的高产经验大都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结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应当认真总结,大力推广。再就是要抓住当地增产的关键项目,列入科研和推广计划,集中力量攻关,力争早出成果。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状况很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业科技人员少,农业科研机构不充实,不健全,方向任务也不够明确,科研项目还有许多缺门。各级领导要重视和关心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切实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要努力办好现有的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尽量多地培养科技人才;分批分期轮训各类技术干部;鼓励和择优录用自学成才的农业科技人员。对于农业科研机构要进行调整,认真解决科研机构内部结构不合理、科研人员不能发挥专长特长等问题;县以下科技单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业技术推广上。对全国的农业科研项目要有综合平衡,选择一批对农业生产有重大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比如以改良品种为中心的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分工协作,进行攻关,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农产品。


查看完整版本: [-- 科学技术要适应农村新形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