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郁达夫的《钓台题壁》——记外籍留学生的来访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1年12月 -> 郁达夫的《钓台题壁》——记外籍留学生的来访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于听 1981-12-31 00:00

郁达夫的《钓台题壁》——记外籍留学生的来访

第8版()
专栏:

郁达夫的《钓台题壁》
——记外籍留学生的来访
于听
12月上旬,复旦大学中文系的7个不同国家的外籍留学生二十多人,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访问了富春江边的作家郁达夫故乡——富阳。
留学生们从桐庐吊严陵,访桐君回程,于午后到达富阳,在夕照辉映中登上城东的鹳山。展眼一望,宽阔的江面共长天一碧,两岸的霜桕似春花竞红,都情不自禁地纷纷赞叹:“太美了,真是诗人的故乡!”有一位留学生说:“这大概就是中国古话说的地灵而人杰吧!”
留学生们在不久前刚学习过郁达夫的著名散文《钓台的春昼》,今天又循着散文所记的游踪亲历了严陵、桐君,因此,这就成了最感兴趣的话题,纷纷提出各种疑问。这篇散文写于1932年8月,但全篇所记的却是1931年暮春三月的事。这年1月,国民党对江西的第一次“围剿”,刚以失败告终,接着就集结兵将,组织第二次的2月“围剿”。在上海这个租界交错的复杂之地,国民党为配合武力围剿,开展了全面的“文化围剿”,实施了白色恐怖。左联的柔石、殷夫等五位青年作家和一大批共产党员接连被捕。2月7日,五位作家和十八名共产党员竟被秘密杀害。鲁迅和郁达夫同时都接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警告,鲁迅避居日本人的花园庄,郁达夫则于3月中旬“仓皇离去了(上海)寓居”,辗转回故乡,乃有钓台之游,春昼之记。因此全篇贯串着祖国大好壮丽河山,竟无我小民容身之地的潜流,特别是文中引载了一首旧诗,犹如画龙点睛:“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这首诗,说的并不是钓台的游踪,根本与钓台无关,但却名之为《钓台题壁》。这是作者为避文祸而沿用古代诗人们所惯弄的形式标题,其实却另有概括全诗主旨的诗题。据作者写给自己看的日记,此诗写于这年1月23日前后,正式诗题是:“旧友二三,相逢海上,席间偶谈时事,嗒然若失,为之衔杯不饮者久之。或问昔年走马章台,痛饮狂歌意气,今安在耶?因而有作。”原来这是在上海与几个老朋友一起喝酒谈天,谈到了“时事”,为之沮泄丧气。有人要问:过去是那样放荡不羁,无所顾忌,那样乐于为革命而干杯,那样敢于对新军阀大声疾呼,这种豪放意气今天到那里去了呢?作者就写了此诗。读此诗,似闻作者在侃侃而谈,坦率地向友人解剖了自己的苦闷和义愤,表白了自己始终如一的政治态度,慷慨激昂地斥责了卖国独裁的当代秦始皇蒋介石!正由于他的满腔义愤无处泄,尽管此诗与钓台并无关系,他也把它题上了钓台的祠壁以泄愤,正象古人常把直抒胸臆之作,例如“直把杭州作汴州”等诗句题上毫不相干的旅店驿舍的墙壁一样。作者不仅把此诗题上了壁,还写了散文,借托做梦,对“几位已经做了党官的朋友”也背诵了此诗,“闹得心里各自难堪”云云。全篇散文把山川的灵秀与对国事的忧怀艺术地熔铸于一炉,遂留给后人以一朵鲜明的时代浪花。
作家旧居在鹳山之西的一条狭巷里。1931年作家避祸回乡也从这里去钓台。正中一间,是他每次回家接待乡亲的客堂,如今四壁都是三十年代以来和当代诸名家书赠的字画。留学生们来到这里,真如同进入了艺苑一角,还获见了作家的一些手稿、书信、日记、生活留影、不同版本等照片。一位日本女留学生在结束访问时请主人签名留念,主人以《咏院中梅》一首相赠。诗云:“浮香端的有新知,疏影无心月上时。非为报春春自莅,年年腊节惹相思。”


查看完整版本: [-- 郁达夫的《钓台题壁》——记外籍留学生的来访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