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山定权 人定心——湖北咸宁地区纪事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1月 -> 山定权 人定心——湖北咸宁地区纪事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衡 1982-01-31 00:00

山定权 人定心——湖北咸宁地区纪事

第2版()
专栏:农村通讯

山定权 人定心
——湖北咸宁地区纪事
冬季,咸宁地委几位正副书记带领4,200多名脱产干部上山了。是做啥去?原来是去稳定山林权。
稳定山林权,上级有指示,群众有要求。可是,有的干部思想有顾虑:“一枝动,百枝摇,按下葫芦浮起瓢,怕的是发‘兵’不由‘将’啦!”“一泡屎放起不臭,何必挑起来臭呢?”
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咸宁地区绝大部分山头响起了团结的歌。
领导是个搭桥人
62岁的地委副书记温英带领一队人三上大幕山。
头一回,温英来到山的西段。看见1,000亩山场,茶中有杉,杉中有茶。咸宁县大幕公社的干部说:“这是我们栽的油茶,山随林走,这地归我们!”通山县大幕林场的干部说:“松杉是我们栽的,山随林走,地是我们的!”
第二回,温英来到山的东段,看见1,300亩山场。大幕公社的干部说:“我们已经在这儿办了林场,修了公路,要面对现实!”万家公社的干部说:“根据族谱、土改证等等,地属通山,要尊重历史!”
温英对干部们说:“咱们是一国人,不能寸土必争啊!”干部们偷偷地找他诉苦:“不是我眼窝子浅、鸡肠子小,是基层干部不好当!不能让社员说我牛角朝外弯,丢了老祖业,留下千古骂名。”“温书记,您拍板吧,您拍了板,社员怪不着我。”
温英到社员当中征求意见。社员说:“咱们同走一条路,同烧一山柴。不是亲戚,就是朋友,不是朋友,也是熟人。我们不管什么县不县、队不队的,那是上级的事情。”“温书记,您定案吧,手心是您的肉,手背也是您的肉。”
温英知道,争议的关键在干部身上。他到两县个别串连,分头座谈。一个星期后,双方意见一致了。他带领两县的干部、群众代表三上大幕山。根据有利绿化、便于管理、团结互利等原则,把东段大部分山场划给通山,把西段大部分划给咸宁,接着就立碑标界,颁发证书。
人们互相传告:“地委书记上了山,争议再大也不难!”温英笑着对人们说:“解决问题靠基层。我嘛,不过是个搭桥人,穿针引线做红娘。”
“三老”是个宝
解决山林纠纷,基层干部是主力军。全区两万多件纠纷,90%以上都是就地解决。蒲圻县赵李桥公社羊楼司大队一小队跟湖南省临湘县羊楼司公社徐家湾生产队田地相接,山林插花,有六处、300多亩山场长期权属不清,三天会谈都不欢而散。
羊楼司大队副队长孙天保提出:一队有位周喜妈,78岁了,娘家正好在湖南徐家湾生产队。她年轻时候看过山场,人熟、地熟,对过去、现在都熟,可以请她做个见证人。
这天,周喜妈家里坐满了人,两边都有她的亲人。大伙儿说说笑笑,十分亲热。周喜妈不偏不倚,丁是丁,卯是卯,把一个个山界林权的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双方都很信服,很快达成了协议。人们纷纷称赞:“金山,银山,喜妈说了算!一个老婆婆,解决一大片!”
“‘三老’是个宝,解决争议少不了!”象周喜妈这样的老农民、老党员、老干部在咸宁地区有成千上万。你看他们,拄着拐棍、骑着黄牛,被年青人牵着、扶着、拥着,一块儿来到深山老林。他们放眼四望,指指点点。在他们嘴里,这些山山岭岭、沟沟岔岔,都有名有姓,有历史,有喜怒哀乐。它们“活”了,就到自己该去的各省、各县、各个公社“插队落户”。
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稳权发证”的消息传来,蒲圻县国营羊楼洞茶场场长刘福生就发了愁。茶场有63处与120个生产队接界。这些天,不断有社队干部在茶园里头转游。“茶场是块唐僧肉,人人都想吃一口啊!”
刘福生找县委书记石昌炎告急。石昌炎说:“不能拆场毁林,谁造谁有。”刘福生高兴了,经常对人说:“这理,那理,造林有理!”
工作队不断给他做工作:“开办茶场时,指山为界,也没办个手续,写个凭证,留下了后遗症。”“以前,你们要生产队的荒地,要哪块,给哪块。当时你们还不过意,说是茶场办成了,要给社员分点利。现在不能一毛不拔。”
双方几次协商,由茶场给让权的生产队补点钱,大家满意了,刘福生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其他国营林场也都顺利解决问题。权属一弄清,就发扬风格,互让互利。他们采取赠送、补款、帮忙修路、牵电线等多种方式,凡是纠纷得到解决的地方,双方关系特别融洽,互相帮忙护林、整地。
多年冤仇一朝消
阳新县王官大队(王姓)与上庄大队(徐姓)要签订协议书了。太子公社象办喜事一样,把双方干部、群众请到公社开会,还请来了其他各大队的代表。会上,王官大队支部书记王义保说:“今后我们要跟上庄长年和好,我准备让我的三姑娘跟徐家对亲。”一句话说得大家哈哈笑,几百年冤仇一笔勾销。这话立刻成了公社的头条新闻,传播到全县,还传到咸宁地区。
原来徐姓有座父子山,离他们远,离王姓近,王姓经常上山割草砍柴。两姓从明朝就开始打官司,有300多年不对亲。械斗不断发生,冤仇越结越大,解放前,打死13人,打伤、坐牢的数不清。解放后,不敢把人往死里打了,仍有78人受伤,7人坐牢。
稳权发证工作一开始,公社几位书记带领40多人的工作组,深入到两个大队。县长刘宪章对他们说:“只有扯皮的人,没有扯皮的事。要做好人的工作!特别要打通干部和老年人的思想。”
大队干部和老年人受到教育,纷纷表示:在解决纠纷中,不当阻力当动力。他们对社员宣传:“你们算算:父子山一共4,900亩,1亩能栽多少棵树?一共是多少?现在你们看看:山上几个石头壳,山腰一片荒草坡……”“和为贵,富得快!”原先带头闹事的王义灯也现身说法,讲他弟弟成了打人凶手,被关进监牢,妻离子散,人财两空。他大声疾呼:“这为的是个啥?哪个得了益?一颗石头丢上了天,迟早都会落地。两家的冤仇,就没个完、没个了吗?”
经过反复协商,最后达成协议:山权归上庄大队。由公社办林场,公社和两个大队派出劳力,收益按比例分成。上庄大队社员稳定了山权,愿意王官大队社员上山,帮助自己增加收入。王官大队社员也能光明正大地到山上为自己创造财富。双方都满意了,就一块儿上山搭棚建场。
咸宁地区的“老大难”解决了,别的纠纷也迎刃而解。在纠纷解决前,谁也不准私自上山。
“保住青山在”,是咸宁地区稳权发证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到去年底,工作基本完成,没有发生破坏山林、互相斗殴等事件。发证的时候,到处一片欢腾。赵李桥公社大港二队的代表自动“坦白交代”:
“他们曾经选出4个小伙子,向外地请来的武术教师学艺,准备大打出手。惹得大伙儿笑个不停。山定权,人定心,消除了扯皮拉筋、打架流血的祸根。
本报记者 刘 衡


查看完整版本: [-- 山定权 人定心——湖北咸宁地区纪事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