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帐篷旅馆之忆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1月 -> 帐篷旅馆之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马世琨 1982-01-31 00:00

帐篷旅馆之忆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帐篷旅馆之忆
马世琨
日丽风轻,我们从喀布尔驱车前往阿富汗著名古城巴米安。行前,当地朋友阿杜拉先生再三叮咛:一定要设法住进那里的帐篷旅馆。他说,巴米安近些年来所以游客如云,除了它作为佛教圣地,有大量的文物古迹外,实在与那里的帐篷旅馆有关。凡是在帐篷旅馆住宿过的外国人,无不对它那浓郁的异国情调和仿古返朴的巧意布置交口称赞。带着种种美好的想象,我们一到巴米安,就径直奔向这家远近闻名的旅馆。
旅馆座落在景色奇丽的山间草甸上,三面峰峦巍峙,山头白雪皑皑,晴空深邃澄碧,白云倏忽变幻。数十顶帆布帐篷,错落有致地散布在野花遍开的草地上,象是逐水草而居的牧民赶来这里避寒过冬,又仿佛一标人马在此扎下营盘。这些就是帐篷旅馆的客房。
帐篷的内壁和篷顶用芦苇粗粗编成,壁上挂着雕弓、钢矛和羊皮等物。夯实了的泥土地上铺着一块质地粗糙的地毯。一张椭圆形的桌子,桌腿是没去皮的弯曲树桩。未经油漆的椅子和矮凳,裸露出天然的木纹。帐篷内外,处处透着一股原始粗犷的气息,散发着大自然的幽香。在帐内的一端,有一间用木板隔成的盥洗室,里面设有抽水马桶、梳洗器具和自动调温的电热洗澡设备。经过旅途劳顿和一天游览奔波的旅客,可以在此冲个淋浴,消疲解乏。
夜幕垂临,头缠花巾、身着白袍的旅馆侍者前来点燃了松子油灯盏。火苗闪动,物影摇曳,一片神秘的气氛,恍若把人们带回到遥远的年代。1,000多年前,我国唐代高僧玄奘跋山涉水,到过巴米安一带,在这西亚古国的土地上,印下了中阿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足迹。不难想象,就在这样的帐下灯前,这位跋涉万里、胸怀宏愿的高僧,仍然伏案研读佛教经典,也许还要握笔书写所见所闻,直到月落星沉吧!
敲门声把我从遐想中唤回,侍者特地来叮嘱我们,晚上务必留心门户,千万不可单身外出,因为夜间常有野兽出没。我边听边下意识地瞟了一眼挂在苇墙上的弓矛。
夜,黑得出奇,仅从帐顶巴掌大的气窗透进一点朦胧的星光。夜,也静得瘆人,真可谓万籁俱寂。远处偶尔隐隐传来的一两声狼嗥,更显出周围的寂静。我躺在用树枝和麻绳捆扎成的软床上,思绪万千。探幽揽胜,涉险猎奇,大概是人之常情。过腻了灯红酒绿、繁华喧嚣生活的西方游客,更渴望领略幽雅淡泊或原始粗犷的生活,这就是为什么西方“复古热”方兴未艾的一个原因。这家旅馆的设计者和经营者,正是掌握并利用了旅游者的这一心理。因此,尽管这个旅馆设备简陋,房租与喀布尔最豪华的宾馆不相上下,旅客们不仅毫无怨言,反而有不虚此行之感。“经营有方,生财有道”,此之谓也。
一觉醒来,已是日上竿头。当地的牧童三三两两赶着牛、羊、驴等在帐篷间的草地上放牧。好奇的游客出几个小钱,征得孩子的同意,或搂着牛脖子,或骑上驴背,在帐篷前摄影留念。桀骜不驯的小叫驴撒野尥蹶,把有的骑者摔个仰面朝天,引得旁观者哄然大笑。不知这些孩子是受旅馆雇用还是自动来的,这情趣盎然的“晨牧图”,已成了帐篷旅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离旅馆不远处的山岩下,有两座巍然耸立的巨佛。一座高53米,一座高35米,规模宏伟,气势轩昂。立佛周围及其附近的山崖上,遍布雕有各式佛像的大小洞穴6,000多个,巴米安因此成为驰名于世的佛教胜地。慕名而来的旅游者为帐篷旅馆带来兴隆的生意,而这家独具特色的旅馆不仅为游客提供食宿之便,而且给旅游者的高原古城之行增添无穷韵味。
这是7年前笔者访问巴米安后在记忆中留下的一鳞半爪。如今,阿富汗遭到苏联的侵略,巴米安的帐篷旅馆在战乱中大概已经荡然无存了。然而,它在我记忆中留下的美好画面,却依然如此清新明丽,毫不褪色。


查看完整版本: [-- 帐篷旅馆之忆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