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从“画儿韩”说起——致邓友梅同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2月 -> 从“画儿韩”说起——致邓友梅同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罗荪 1982-02-28 00:00

从“画儿韩”说起——致邓友梅同志

第5版()
专栏:作家书简

从“画儿韩”说起
——致邓友梅同志
罗荪友梅同志:
读了你在今年第2期《小说选刊》上发表的《〈寻访“画儿韩”〉篇外缀语》,很有启发,因为我读过《寻访画儿韩》,我很喜欢这篇小说。你把画儿韩、甘子千、那五几个人物写活了,尤其是在公茂当赎画那一段,把旧社会勾心斗角的市侩心理描画得淋漓尽致,印象极深。小说的后半段没有前半段那么生动,看来总觉得有点“隔”,也许是“舍近求远”之故,如你文章所说的,写远比近容易一些,至少在思想上放松一些,余地要宽阔一些,写时不会有那么多的阻碍。后半段写的是当前的生活,如接触到了人才问题,下笔时就会考虑的多一些,难度也会大一些。许多现实问题摆在你面前,一时不好作答,有时只好采取回避的办法,虽然这是不可取的。
我同意你说的,从艺术结构上讲,应当写到甘子千决心去找画儿韩就结束,“既完整又利落”。一方面为甘子千的面子上抹一点光彩,又给读者留下一点回旋余地。
引起我写这封信的,是由于我想起过去曾经读过的一个短篇小说《项链》。两者确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文章都做在一个“假”字上。
《项链》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作品,写于1884年,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故事很简单,写一个爱好虚荣的小职员的妻子,为了参加部长家里的晚会,向一位夫人借来一串项链。这使她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到家里发现项链丢失了,只好举债赔偿,从而使她历尽了十年艰辛的生活,才算还清了这笔3.6万法郎的债务。十年折磨,使这位过了一夜豪华生活的妇女,老得使人认不得了。当她有一次在巴黎香榭里榭大街上散步时,遇到那位借给她项链的夫人,竟然认不出她是谁了。那位夫人听了她追述如何借债赔偿项链的经过时,夫人大吃一惊对她说:“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就值上500法郎!”
小说在这里结束了。
我想到这篇小说,因为两者确有相似之处。一张假画,使画儿韩的后半生遭到了颠沛流离的不幸际遇;一串假项链,几乎毁了一个妇女的一生。当然这两篇小说写于不同的时代,反映的又是两个不同的社会,作者却从不同的角度讽刺和揭露了生活的阴暗角落。如果认真对两篇作品作一点比较研究,倒也是很有兴味的事。尽管比较文学在我们这里还不那么兴时,从许多文学现象中却可以找出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这封短信,就写到这里。顺祝笔健!
罗荪
写于2月11日


查看完整版本: [-- 从“画儿韩”说起——致邓友梅同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