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卡内蒂及其《迷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2月 -> 卡内蒂及其《迷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戈夫 1982-02-28 00:00

卡内蒂及其《迷惘》

第7版()
专栏:国际书窗

卡内蒂及其《迷惘》
戈夫
去年10月15日过午,西德慕尼黑汉塞尔出版社一片欢腾,大楼前兴高采烈的人群欢呼雀跃,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是什么使他们如此激动?原来,这个出版社是奥地利作家埃利亚斯·卡内蒂著作的忠实出版者,而卡内蒂刚被宣布获得1981年诺贝尔文学奖金。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从本世纪一开始就充满争议和引起不同反应一样,这次瑞典科学院决定把38万马克的奖金颁发给卡内蒂的消息公布以后,也使人们普遍感到惊讶,甚至有不少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也为之皱起了眉头。的确,在全世界范围内,卡内蒂并非声名显赫的作家,中国读者对他也还陌生。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他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但随着岁月流逝,人们终于发现了他,并逐渐认识到他的作品的魅力。七十年代以来,他获得了一系列声誉颇高的文学奖金。从而,这个出生在保加利亚、长大在英国的小男孩,经历了坎坷的人生道路,终于成长为一个重要的德语作家。他是在维也纳完成他的学业并开始写作的。他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迷惘》,就是在维也纳完成并于1935年出版的。1938年以后他流亡巴黎,定居伦敦,直到现在。卡内蒂写过政论集《大众与权势》和一些戏剧、散文集,以及自传《得救之舌》和《耳中火炬》等。《迷惘》是他最重要的文学著作。它探讨了孤独的追求者的精神世界及其显赫与不幸的曲折遭遇,被认为是一部象征性的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迷惘》中的主人公彼得·基恩,是个著名的学者,醉心于汉学的研究。他厌恶人们的虚荣心和贪图享乐的本性,视富贵如浮云,不屑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诸社会,因而摒弃公职,离群索居。他爱书成癖,藏书累万。但是,由于逐渐意识到与现实世界失去“正常”联系而陷入内心的恐惧,于是雇用了一个名叫苔莱泽的女管家。
不幸的是,苔莱泽浅薄轻浮,贪婪狠毒。她用尽心计骗取了基恩的信任与好感,并与他结为夫妻后,就撕去假面具,对基恩进行了心灵和肉体上的残酷折磨,甚至把基恩撵出他心爱的书斋,以便她与情人姘居。
在冷酷无情的打击下陷入迷惘与痛苦之中的基恩,孤苦无告。为了弄回他心爱的图书,竟又轻信了狡诈的菲舍尔勒的花言巧语,把骗子引为至友。结果,基恩不但遭到苔莱泽及其情夫的毒打,并被诬为精神失常,而被苔莱泽禁闭起来。菲舍尔勒也乘此机会,对这个老实的读书人进行了最后的洗劫。
最后,基恩的弟弟——一个巴黎精神病医生的到来,才使情势急转直下。他弟弟与基恩相反,交游甚广,阅历很深,而且处世精明,手段圆滑。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赶走了苔莱泽等一帮坏蛋,恢复了基恩安静的学者生活,又回巴黎去了。然而,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却使基恩更加迷惘了。他大惑不解,真的陷入了某种癫狂境地,时刻提心吊胆,生怕再遭厄运。终于,在一次白日梦魇之后,他把藏书全部堆积起来,自己坐在上面,象焚烧异教徒那样,在烈焰中与书同归于尽……
卡内蒂在《迷惘》中塑造了一些典型人物和一幅罕见的过渡式的世界图象。小说充满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令人悚然生畏的幽默。人们从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可怕缩影:是非混淆,人妖颠倒;正直的人安分守己却蒙受污辱和损害,邪恶者狠毒凶残却得心应手、飞黄腾达。于是乎不少人被迫学会圆滑混世和随俗浮沉。一个老实人的幸与不幸,似乎完全依赖于他所厌恶的社会关系。基恩的悲惨结局,是一个愤世嫉俗、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对外界加于他的迫害的无能为力的抗议。——也许,这就是《迷惘》对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剖析的深刻社会意义吧。


查看完整版本: [-- 卡内蒂及其《迷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