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带彩色的呐喊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2月 -> 带彩色的呐喊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华英 1982-02-28 00:00

带彩色的呐喊

第7版()
专栏:域外杂谈

带彩色的呐喊
华英
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先生驾车来到一个陌生的街区,只见眼前“马路”空阔,路上行人稀少,正好放胆疾驶,不料一座高楼迎面撞来。若非此公眼明手快,紧急刹车,定已车毁人亡,酿成大祸。原来,那“马路”不是别的,而是大楼正面墙上一幅巨型壁画。画技之高超,竟使人一时真假莫辨。
可是,这种维妙维肖的图画,不登“大雅之堂”,而置身于街道两旁建筑物上,被称为“马路艺术”。它脱胎于通常的商业广告,并藉美国习惯法中的“广告权”而得以生存和传播,但其规模、形式和内容却早已超出了广告的范围。可以说,这是一种颇具群众性的“现代壁画”。在芝加哥、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到处可以见到它的踪迹,感到它的影响。
其实,“马路艺术”并非单纯的艺术活动。最初,它是作为对现代城市畸形发展的抗议而出现的。如所周知,美国许多城市地价昂贵,建筑多向高空发展,而且式样单调,挤迫不堪,素有“钢筋混凝土森林”之称。人们难得见到绿树鲜花,难得呼吸新鲜空气。生活在灰色阴影中的普通美国人,对此十分不满,却又苦于无权参与城市规划的决策。愤慨之余,有人想起所谓“人人皆有广告权”,便拿起画笔,“向钢筋混凝土挑战”。这儿画一泓清泉、一滩草地,那儿描几丛鲜花、数株绿树。尽管画中释放不出新鲜氧气,但是,它们那明丽的色彩,倒也令人赏心悦目,感到聊胜于无。人们借此还抒发了要求改变环境的愿望和呼声,稍稍“行使”了从官方途径无法得到的“参与城市改造”的权利。如此这般,“马路艺术”便日渐兴旺起来。今天,当你漫步街头,既可看到方方小品,也可看到数层楼高、数十米长的巨构大作;既可看到写实的风景画,也可看到装饰性图案、肖像以至连环画;既可以看到抽象的现代派创作,也可看到古典名画的复制品画等等,真是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其作者,固然有专业画家,更多的,却是业余美术爱好者。倘从内容和动机看,除了美化生活环境外,其中有的还直接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矛盾,特别是种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在印第安人、黑人、华人、墨西哥人、波多黎各人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街区,你更可以看到许多富有民族色彩的壁画。他们起着宣扬民族传统、加强内部团结、对抗种族歧视的作用。自然,“马路艺术”中也包含着消极的东西,那又自当别论了。
对“马路艺术”如何评价?美国各阶层态度不一。反对者指责它“污染环境”、有碍市容,尤其担心它影响社会安定,甚至可能造成“社会与民族的分裂”。拥护者则认为,“马路艺术”起码有三个好处,一是能美化环境,二是使艺术下到民间,三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直接表达情绪的场所。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马路艺术”反映了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正象一位美国青年所说的那样:人们可以从中听到普通美国人的“带彩色的呐喊”,其中有愤懑,有探索,有追求,也有希望。
就象画饼焉能充饥一样,“马路艺术”的斑斓色彩,终究也如镜花水月,只能给人聊慰于一时。美国的“富有”和先进科技早已能使人类涉足月亮、遨游太空,但它的社会制度,却保证不了它的城市平民享受到足够的阳光、新鲜空气和大自然的绿色。这难道不也是这个国家精神匮乏的一个小小侧面的写照吗!
(附图片)
壁上林园聊胜无。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普通美国人,难得见到自然景色,只能小憩在彩笔绘成的“壁上森林”中。


查看完整版本: [-- 带彩色的呐喊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