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评彩色故事片《子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3月 -> 评彩色故事片《子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边善基 1982-03-31 00:00

评彩色故事片《子夜》

第5版()
专栏:影评

评彩色故事片《子夜》
边善基
在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根据他不朽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彩色宽银幕故事片《子夜》公映,这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茅盾同志的长篇小说《子夜》创作于三十年代初,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地描写民族资产阶级生活和命运的巨著。它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有着突出的位置。改编者兼导演桑弧同志在原著提供的文学基础上,结合自己对这段生活的再认识,对小说中的事件、人物和情节重新作了取舍、补充和处理,基本上是成功的。影片在不损害和影响原著主题的前提下,大刀阔斧地删去了农村的戏,把吴荪甫舅舅一家全部删去;然后又按照戏的结构,将有的人物和情节予以合并、浓缩,如有关交际花刘玉英的主要情节都合并在徐曼丽身上,删去了刘玉英这个人物。对原著表现黄色工会内讧的情节,也作了适当的删节,只着力写屠维岳一个人物。这样就将原小说出场的九十个人物减少到四十二个。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裕华丝厂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产阶级代表赵伯韬之间的矛盾斗争,以此作为贯穿全片情节的主线,进而从吴荪甫身上设置两条交叉进行的副线,三条线索有主有次,交叉推进,使故事情节的进展,脉络清晰,头绪分明。既通过吴、赵的矛盾冲突,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悲剧命运,又从这些人物的关系变化中,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三十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大都市的社会风貌。
影片《子夜》尽管乍看起来节奏比较缓慢了一些,但看完影片,我们还是从吴荪甫这个具有一定概括力的艺术形象描写里,感到它对于生活的反映,主题的揭示,都有其一定的深度。吴荪甫是一个具有一定民族意识而又刚愎自用的工业资本家。他出于对利润的贪婪追求,一面“把主要精力扑在丝厂上”,一面又组织另外两个资本家王和甫、孙吉人办起益中信托公司,收买了八个小厂,企图把生产的商品“畅销到全中国的穷乡僻壤”中去。但事与愿违,正当他要大展宏图,憧憬美好的未来时,在公债市场上遇上了“背后有美国人撑腰”的买办资产阶级代表赵伯韬,吴没有经历几个回合的搏斗,便败下阵来,最后只能带着破产的历史命运,偕同妻子悄悄地去庐山“避暑”了。影片对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冲突,是揭示得较有层次的。主要情节,都铺排得当,顺理成章。就戏来说,在吴荪甫的性格刻画上,倒是突出地表现在他收买工贼屠维岳的这场戏的处理。这场戏,不仅从一个侧面,写了吴荪甫的精明、贪婪,而且还由此传神地点出了他当时急不可待地用高价收买工贼,镇压罢工运动的残酷本性。可惜从整部影片来看,象这样浓墨写人的笔触还嫌少了一些。影片在如何大胆地运用电影表现手段,细致入微地刻画好人物独特的性格变化,揭示出吴荪甫复杂的内心世界方面,是做得很不够的。原著对吴荪甫在家里的专横、独断,以及残酷剥削工人,善于施展铁腕手段吞并其他企业,都有着细腻的描写。而现在看来吴荪甫的形象,从外表、风度到内在性格,都显得与原著有差距。
影片对其他几个重要人物的塑造有成功的,也有不足的。如冯云卿的颟顸、贪婪、“赔了女儿又折兵”,雷参谋的虚伪、腐化,韩孟翔的反复无常,杜竹斋的唯利是图和最后倒戈的行为,虽然笔触不多,但基本上人各有貌。而相形之下,对赵伯韬的刻画,虽然写了他的专横跋扈、恣肆骄佚,但没有进一步去揭露他对帝国主义的奴颜婢膝。影片导演对这方面的描写似乎过于吝惜笔墨了(包括适当采用一些空镜头画面来展现旧社会的殖民化和市场的不景气)。同样,另一资本家周仲伟的奸刁油滑,在银幕上虽有所流露,但由于演员表演的过于带有喜剧性的动作夸张,失之戏谑化了。《子夜》的演员阵容是强大的,但这里选择演员的得失,确是可以很好探讨、总结的。
在影片的导演处理上,结尾部分是比较精彩的。江海关的大钟正指着午夜十二点钟。吴荪甫和他的妻子登上去庐山的轮船舷梯,吴荪甫躺在轮船甲板上的一张帆布椅里,凝视夜空,思绪万千。这时江海关的钟声敲响了,导演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技巧,通过十二响钟声,分别表现了十二个画面,把吴荪甫夫妇冷清地在轮船甲板上,赵伯韬等在华懋饭店里纵情欢宴,罢工失败的玛金等人被关在监狱的地下室里,王和甫、孙吉人将出卖小厂的文件递与英商怡昌洋行买办等几个不同场景交叉地组接起来,这样就从原来吴荪甫出走的单一画面的情节里,生发出更多令人深思的东西。它既从钟声和画面的声画结合中,有机地构成了平行的剧情发展,对不同人物的命运、情绪作了强烈的对比和渲染,而且还同影片的开头——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吴老太爷之死相呼应,从而含蓄、隽永地点出了影片的主题:资本主义道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是走不通的,民族资产阶级在那个社会里也是没有出路的,旧中国非要变革不可。子夜过去,曙光就在前头。影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来之不易。这段历史的形象的对比,对今天观众来说,确有着积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


查看完整版本: [-- 评彩色故事片《子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