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移山”还是“绕路”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4月 -> “移山”还是“绕路”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欣仁 1982-04-29 00:00

“移山”还是“绕路”

第8版()
专栏:探真小语

“移山”还是“绕路”
欣仁
就我见闻所及,非难愚公移山精神的论点之一,是“挖山”不如“绕路”。他们说愚公以垂暮之年,兴办自身力不能及的“平险”事业,不如择路绕行,那才是既实际又聪明的办法。
到底应该是移山还是绕路呢?
在《愚公移山》的寓言中,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愚公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才“聚室而谋”,决定了要挖山的。“迂”,本来就是迂回,绕远路的意思,《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愚公当然不一定懂得兵法,但他对“达于汉阴”之路的“迂直之计”,曾经进行过多年的思考比较,则是可以推论断定的。一个“惩”字,不就神情活现地刻画出“面山而居”的愚公绕了一辈子的山路,吃尽了苦头,直到年近九十了,才觉悟到非下决心挖通这两座大山不可的心情吗!凿山开路,从当时生产力水平来看,当然是必须用若干世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事业。愚公是深知这一点的,但他更深信,不管挖多么久,这路总归有挖通的一天,而如果不挖,那“出入之迂”的苦头,对其子孙后代是永无尽头的。在“聚室而谋”时人们“杂然相许”,可见大家也都明白这一点。就连当场“献疑”的老妻,赶来“笑止”的智叟,也都只是怀疑他终其一生能否办得成,而并不曾提出绕路好的建议。所以当愚公批评了他的观点以后,智叟也就“亡以应”了。晋人张湛注释《列子》,很推崇愚公的这一决断,认为这“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他那里料得到今天仍有“悠悠之徒”节外生枝地来争论这一点呢?!
如果从当前的现实情况分析,这个问题的提出,又同某些人怀疑或者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情绪有些关系,或者可以叫作曲折的反映。
我们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所从事的,是空前艰巨而又旷日持久的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才能实现的。第一步推翻三座大山,这已经实现了。第二步要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消灭阶级,进行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是一个几代人才能完成的挖山任务。然后,通往共产主义,还要继续挖山不止。这是改造社会、改造中国的必然进程,每一步都要以“挖山”来开辟历史的通道,是不能完全“期功于旦夕”“取美于当年”的。
对于近代中国的前途,自始就有两条道路的争论。我们党“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深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我们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正是为了要坚持从长期痛苦经验中觉悟到的这个唯一正确的道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实干苦干,振兴中华。在这一任重道远的征途中,难免有这样那样或轻或重的失误、挫折,时时需要调整步伐或端正方向,但决不能因小失大,因噎废食,因多折而屈挠,因吃堑而倒退,因拨乱反正而另寻歪门邪道,对社会主义道路丧失信心。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为现世兴利除弊,为后代谋福开路,辛勤劳动,艰苦奋斗,鞠躬尽瘁,前仆后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所必须的精神保证。振奋起这种精神,把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抓好,我们就能取得新的胜利。知难而退,另找歪道,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查看完整版本: [-- “移山”还是“绕路”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