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壬戌清明扫望舒墓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4月 -> 壬戌清明扫望舒墓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冯亦代 1982-04-29 00:00

壬戌清明扫望舒墓

第8版()
专栏:

壬戌清明扫望舒墓
冯亦代
车窗外风和日丽,车窗里也有几句朋友们久不见面的寒暄,而我却沉浸在一片落寞的心情之中。
空前而谁也无法保证绝后的十年之后,一直到1979年望舒的二女儿咏絮调回北京工作,才有家人去万安公墓探问埋葬望舒诗魂的那块土地。墓碑被砸断了横卧在荒草里,墓盖也裂成二段塌陷了下去。望舒谢世时咏絮还刚进幼儿园,我们为望舒下葬的情景,她只能依稀记得,但那块墓地要她在三十年后在废墟里再去寻觅,确是难事。好不容易在一所破旧的小屋里找到了管墓人,才知道墓地的下落。她回到城里告诉了我,我心里惨然。那时万安公墓还没有恢复业务,即使有钱也无法进行修葺,何况公墓管理人既说不出修葺需要多少花费,更不知何处去找到匠人。事情只能搁了下来。1980年经过诗人邹荻帆和周良沛的奔走,作家协会的张僖说作协可以拨些款项。于是我和吴晓铃商量,计划请作协出一部分,另外的由我们凑一部分,无论如何得把望舒的墓修复。但是张僖答应这笔款全部可由作协负担,而且拨了下来。咏絮及她妹妹咏树才去和管墓人谈好开始了修复工作。
望舒墓碑上的字原来是茅盾先生写的。那一年夏天茅盾先生的健康不好,经常出入医院,而且眼睛也不行,写字有困难。我们想不要再去麻烦他老人家了,就用原字照片放大去镌刻也许可以,而事实上匠人说照片放大后字迹还是模糊不清。只能去请茅公重写了。我从电话里可以听出茅公的心情。茅盾先生听了要修望舒墓十分高兴,但不无一些负疚的语调说,多亏你们几个老朋友了,我是自身难保,出不了什么力,墓碑我一定写。不过我现在没法子写大字了,是不是写了小字再去放大?又说,我知道你要出国,就不用自己来了,叫望舒女儿来拿吧!真想不到这是我最后一次听到茅盾先生的声音。而再见到他时,已是1981年的遗体告别礼了。悲夫!
万安公墓被人推倒的墙垣至今尚未修复。比邻望舒墓地的三座坟墓,至今残碑横卧地下,墓椁残破,一片凄凉。我不禁想起落寞一生的望舒,是否在这里也会感到凄凉呢?但看到后排李大钊先生的墓地上还有一批青年人在扫墓,一个年轻的声音在说着令人心上沸腾的话。望舒是不会再感到落寞的。他从象牙之塔走出来,参加了革命的行列,做了左联的成员,以后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有过动摇,退了下来。但在中华民族的苦难时刻,他又奋发起来,参加了抗战的行列,即使在阴湿的日帝牢狱里,他熊熊的生命之火向往着革命圣地延安,向往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未来。北平解放了,他带着两个孩子北上投身于革命的洪流。直到他去世前夕,他还为翻译法文版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尽了他最后的力量。
望舒的一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所走道路的象征,尽管曲折迂回,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是望舒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征途,究竟能为几个人清楚理解呢?我常常想起胡乔木所写的那篇悼念望舒的文章,他高度评价了望舒的投身革命,也鼓舞了多少知识分子为祖国献身的斗志。令人遗憾的却至今还有人称望舒为“资产阶级的诗人”。可是标签打不倒死去的人,更吓不了活着的人,只有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为人民事业的人,才能永生。我想只要仔细读过望舒诗篇的人,是会真正了解望舒是怎样一个人的。
是日同行者有艾青夫妇、邹荻帆、邵燕祥、吕剑、周良沛,还有一位青年记者。周良沛是爱好望舒诗作的人,他为出版望舒诗作多年奔走,我想望舒地下有知,也会感谢他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壬戌清明扫望舒墓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