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4月 ->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李文海 1982-04-30 00:00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第5版()
专栏: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李文海
“振兴中华”这个口号,在历史上最早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
“振兴中华”口号的最初提出,是在上一世纪的末叶,即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运动期间(1894——1900年)。在这五六年间,几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先后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响亮呼喊。
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步伐,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进行瓜分中国的罪恶活动。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种形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深切忧虑和极大愤怒。“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一首》)人们在悲愤中思索和探求着免致神州陆沉的救国之路。
“振兴中华”的口号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
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这个组织的《章程》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他们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并且郑重宣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孙中山全集》第1卷19、22页)正是孙中山先生第一次鲜明地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号召。
不久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变法维新运动。这个运动的直接目标是改良封建政治,而根本动因则是出发于救亡图存。在运动中维新派反复宣传祖国命运和前途的危急:“俄北瞰,英西睒,法南瞵,日东眈,处四强邻之中而为中国,岌岌哉!”(康有为:《强学会叙》)于是,他们也提出了如何“振厉”中国的问题。康有为说:“天地为愁,我将何容?昧昧我思之,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振之。”(《保国会序》)梁启超也说:如“中国终不自振,终不自保,则其所谓沦胥糜烂者,终不能免”;因此,一切有志之士,都应把握“中国可以自振可以自保之机。”(《南学会叙》)这里所说的“激耻以振之”、“自振”等等,显然与“振兴中华”是同一含义。
戊戌维新运动刚失败,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就如狂飚一般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了。在这一场伟大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有一个材料说:“(义和团)初以捉拿洋教,振兴中国为名。”(《山东近代史资料》第3分册329页)在义和团的一些传单、揭帖、告白中,一方面指斥帝国主义“祸乱中华”的罪恶,一方面表示要“扶保中华,逐去外洋”的决心。尽管在这些文件中带有某些迷信色彩和笼统排外主义倾向,但在这层薄薄的外衣下包裹着的爱国主义实体却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里,不同的政治派别似乎是不谋而合地提出了大体相同的口号,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这表明,在当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人心之所向,因此,这个口号的出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一切爱国的、要求祖国独立和民族自由的人们,都强烈地感到“振兴中华”的必要性和神圣性。事实上,许多志士仁人,也正是在“振兴中华”的崇高信念的驱使下,纷纷投身到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稍后的辛亥革命运动中去的。“振兴中华”曾是那一个历史时期促使人们从事革命的事业的强大推动力。
今天,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人民大革命的伟大胜利,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已经被推翻,中国人民已经站了起来,建立了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近代史上这种为“振兴中华”而贡献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查看完整版本: [--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