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官冗弊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5月 -> 官冗弊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隋喜文 1982-05-31 00:00

官冗弊多

第5版()
专栏:读史札记

官冗弊多
隋喜文
近日披览史籍,发现古人对于官多的坏处和省官的好处,论述颇多,摘录几则,对于今天精简机构也许会有所启迪。
职当于事与职浮于事
这个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事相当还是人浮于事。宋朝章如愚的《山堂考索·官制》上讲:“惟职当于事,则知所以为民;职浮于事,则徒知所以自为而已。”他认为,只有官吏的人数与承担的事情相当,才能利国利民,否则就只会“自为”、“病民”。这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如果象宋朝包拯《论冗官财用等》中说的,自宋景德后四十多年间,官吏增加一倍多,“食禄者日增,力田者日耗”(《包拯集》卷1);象元朝后期那样,“十羊九牧,莫之适从”,造成“官冗于上,吏肆于下”,必然会加重人民的负担,导致国弱民穷。因此如古人所言,应当“使官必有职,职任其事”(《魏志·王肃传》)。关于人浮于事的危害,宋代杨万里在《冗官》中讲得更加明晰。他说:“宁以事胜人,无以人胜事。”什么叫“事胜人”呢?“数事而任一官也,以一官而任数事”,这样官少了,要办的事情很多,“居官者日无余暇,而身无余力,心无余思”,每天在职位上感到很紧张,压的担子很重,根本无余暇经营思考邪门歪道的事。当然,这样考虑问题有消极的成分。但是如果相反,“一官而数人居之,一事而数人治之,数人而居一官,则不竞其公而竞其私;数人而治一事,则任其功而不任其责,……此以人胜事之病也。”人胜事,就会导致营私和不负责任。在当时,虚职虚位很多,一个小地方往往五六个人任同一官职,一个小邑往往二三个人任同一事。杨万里认为,官冗如此,“国得而不贫,民得而不病耶!”
为官择人与为人择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设立机构和职务,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不能因人设事。这个问题不解决好,机构就精简不了。机构的设置和规模,只能根据事情的需要,然后据以挑选合适的人选。对此,宋朝的许应龙在淳祐五年写的《减冗官疏》中论述颇详。他说:“为官择人,则官虽简而常若有余。为人择官,则官虽繁而常若不足。”安排多少官吏只能根据客观实际需要,如果相反,在正常需要之外,再考虑功勋、恩俸、摆平关系、照顾资历等因素而安排一些人去当官,因人设庙,因人设职,必然会造成官冗吏滥,“侥幸之门既开,奔竞之风滋炽”。只有“为官择人而不为人择官,则各称其职,罔事不举”,才能除去
“冗滥之弊”。
省官与省事
怎样做到省官?关键在于能否省事。晋代荀勖说:“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他把省事看成是省官的根本。他认为,汉初由于省事,“清静画一”,实现了省官,“光武并合吏员,县官国邑裁置十一,此省官也。魏太和中,遣王人四出,减天下吏员,正始中亦并合郡县,此省吏也。”他认为后汉光武和魏太和年间所以能做到省官,就在于首先省事,“今必欲求之于本,则宜以省事为先。”(《晋书》卷39)古代所谓“省事”,就是减轻徭役,与民休息,集中力量搞农业、搞生产。这便是《晋书·傅咸传》上说的:“当今之急,先并官省事,静事息役,上下用心,惟农是务也。”唐朝的陆贽提出的以“五要简官事”,集中地概括了如何做到省事:“废兵之冗食,蠲法之桡人,省官之不急,去物之无用,罢事之非要”(《新唐书》卷157)。这里的核心是“省事”,体现了古代“为政简易”的思想。当然,这里说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所谓“政事”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不能相比。但是,就其精神而言,仍有可资借鉴之处。譬如,在我们的工作中存在的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多头指挥甚至瞎指挥,弄得下面无所适从,甚至劳民伤财,不是都在可省之列么?


查看完整版本: [-- 官冗弊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