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碧波里的长安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7月 -> 碧波里的长安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刚 李大明 1982-07-30 00:00

碧波里的长安街

第8版()
专栏:

碧波里的长安街
解放军某部 王刚 李大明
直升飞机在南海上空翱翔。为了便于观察大海,它飞得很低,仿佛连机翼下的涛声都可以听到。
小岛在望了!瞧,象是漂在海面上的一柄琵琶,象是穿行在碧波里的一条长鲸。
“那是什么?”我指着绿色小岛上那一道洁白的直线。
“一条路,战士们修的路”。机长说。
噢,路!如果说岛是琵琶,那它就象是闪亮的银弦;如果说岛是长鲸,那它就是鲸背上的脊骨……我一时被油然而生的“诗情”陶醉了。
我们终于踏上了小岛的土地,来接的是年轻的守备营营长。他那黝黑的肤色一望而知是海风留下的印记,而那高高的额头、挺直的鼻梁和厚厚的双唇则还带着点山里人的本色。他领我们朝营部走去,脚底下,就是那条笔直、洁白的路。不过,这条路比我在飞机上想象的要宽阔得多。
“……这路一头拴住码头,一头伸向营区,从东到西贯穿这个小岛”,营长很随便地介绍着,“它全长270多米,可同时并行3辆‘解放牌’——当然,是说岛上假如有汽车的话。呃,对啦,你们往脚底下瞧,这路还是三合土铺的呢!”
他接着补充:“这不是大陆上的三合土,这是花岗石米、碎珊瑚枝和岛上的红土铺成的。”
“是吗?”我不禁赞叹起来:“山的严峻,海的激情,土的朴实,在这里浑然混为一体了,好!”
营长笑了,从他那欣喜的双眸中,我隐隐窥见了战士们对这条路的特殊感情。是的,这条路太气派了,气派得叫人不敢相信此刻置身在远离大陆的小岛,倒象是漫步在家乡的哪一条通衢大道。我相信,战士们每天沿着这条路走上哨所,耳畔一定响着母亲殷切的叮咛;而当他们下操踏路归去,那心情也会象孩子投向慈母的怀抱……
“这儿当然赶不上你们大城市的马路繁华罗!”在路的尽头——营部门口,营长征询这路给我的印象。
“繁华?不,简直是生机勃勃啊!”我指着路旁战士们手植的千百株树:高的槟榔,矮的油棕,火的凤凰,还有那刺桐、宝巾、绿玉、红豆和那密匝匝的椰林,你说,哪一个城市的马路能绿化到这种程度?这里没有空气污染和噪音干扰,只有海风习习,花香鸟鸣。战士们开拓的这个五光十色、郁郁葱葱的世界,又有哪点不比城市更加生气盎然?
完成任务,就要辞别小岛了。营长陪我们又踏上这条路。走近码头,我才猛然想起,竟忘了问问这条路的路名!
营长听了我的提问,放慢了脚步,讲起了几年前的往事来。
当这条路竣工时,谁都想用自己家乡最美的地方来给它命名。可岛上的战士来自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八个民族,该依谁的啊?于是,当时的老营长提议,请筑路施工中贡献最大的同志来起名。选来选去,选中了二班长,因为他服役时间长些,经历过塌方、哑炮那一类事也多些。二班长是来自五指山区的黎族战士,不少人以为这下子路名不外是“琼崖”或者“万泉”了。没料到二班长想的是自己家乡地处原始森林,过去是那样的落后、蒙昧,是亲人解放军帮助黎家砸碎了贫穷的枷锁,是北京来的医生、科学家给黎家送来了进步与文明。于是他说:“这条路要让我说,就叫……”
大家屏息静气,等着他那关键性的一句。可二班长却结巴起来了:“长……长安路,是吧,营长?”
“是叫长安街。”
“对,就叫长安街,北京的长安街。”二班长指着墙上贴的天安门照片。
战士们“轰”的一声笑了,掌声和欢呼声盖过了哗哗的海涛……
啊,长安街,好一个饱含深情的名字!直到我们登上交通艇,耳边还响着当年那位二班长的话。望着码头上挥手向我们告别的营长,我发觉他同我想象中的二班长,形象是多么一致!后来一打听,果然,他确实就是当年那位施工英雄。我们后悔没来得及向他说点敬佩倾慕的话;但使我聊以自慰的是,我的足迹也留在这条南海上的“长安街”了。我注视着远远的那条路,突然发现,它既不象琴弦,也不象鲸脊。它分明是守岛战士用最深沉的爱编成的一条纽带,是它,把北京和小岛紧紧地连结在一起了!


查看完整版本: [-- 碧波里的长安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