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因时因地确定耕作制——吴江县桃源公社坚持“双三制”的调查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7月 -> 因时因地确定耕作制——吴江县桃源公社坚持“双三制”的调查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梅兴保 孙明 周宝生 朱钢 卜新民 1982-07-31 00:00

因时因地确定耕作制——吴江县桃源公社坚持“双三制”的调查

第2版()
专栏:农村调查

因时因地确定耕作制
——吴江县桃源公社坚持“双三制”的调查
中国人民大学农经系 梅兴保 孙明 周宝生 朱钢 卜新民
编者按:吴江县桃源公社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采取措施,坚持粮食生产的“双三制”,建立新的人工生态平衡,争取对国家多作贡献,集体、个人也增加了收入。这个经验是比较好的。
南方粮食生产是否实行“双三制”,应该根据各地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在这个问题上,离开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搞“一刀切”,是行不通的。目前苏州地区不少社队对“双三制”面积逐步进行调整,是必要的;有条件的社队继续实行“双三制”,也应当肯定。本报刊登这篇调查,是提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倡那种根据本地情况积极改造自然的精神。桃源公社正在努力这样做。
如何对待我国南方粮食生产中的“双三制”(双季稻、三熟)?有的地方能否坚持“双三制”,保持生态平衡,取得好的经济效果,实现良性循环?最近,我们调查了江苏省苏州地区吴江县的桃源公社。
桃源公社位于太湖的东南角,地处苏州地区最南的地方,与浙江桐乡县接壤,现有耕地23,291亩(其中水田22,417亩),人均耕地1.1亩。这里地势低洼平坦,河网密布,雨量、热量充沛。上述条件使桃源形成了太湖流域比较典型的以粮食生产为主,兼种油、桑,兼养猪、羊、蚕的“粮—桑—牧”人工生态结构类型,人称“三乡”:鱼米之乡、丝绸之乡、湖羊之乡。
1970年以后,桃源公社粮食生产的“双三制”面积达到百分之百。近年来,他们没有压缩“双三制”比例,也没有调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而土地却越种越肥、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国家的粮食征购和其它农副产品收购计划都能全面完成。去年,太湖流域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苏州地区粮食减产,桃源公社却增产83万斤,提供给国家的商品粮830万斤,商品率为27.1%;其他油菜籽、蚕茧都比上年增产;贡献给国家的湖羊皮、兔毛以及珍珠、蘑菇等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社队工业产值比1978年增长1.9倍。目前,社员的生活普遍得到较大的改善,1981年人均口粮589斤,人均分配收入202元,约高出全区平均水平40元。
实行双三制,很多地方出现了地力不足、农产品成本提高和农忙季节劳力紧张三个主要矛盾。桃源公社是怎样解决这三个矛盾的呢?
对地力不足的问题,桃源公社抓住三个基本环节,采取了有效的措施。
第一个环节,在水田种植麦稻稻、油稻稻、肥稻稻,提供社员自食粮油、国家商品粮油和牲畜家禽饲料。提供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作为社员燃料,其余用于猪羊。投入农田的肥料主要是绿肥、人畜粪尿、经过沼气池后的肥渣肥水以及城镇返回的化肥、农药和下乡的城肥。
第二个环节,在桑园,春夏秋三季都采桑养蚕,蚕茧缫丝,蚕砂和蚕蛹作为湖羊和牲畜的精饲料。冬季,桑地间种蔬菜以供应苏州、无锡、上海等一些城市,菜根菜叶喂羊、兔、猪,然后从城市运回垃圾壅桑园。
第三个环节,全社水面30%通航并养鱼、珠蚌外,其余都放养水生植物,用以养猪、养羊、养兔,即“三养”。
三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使各环节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适应。他们在各环节间进行人工平衡的措施是:
一、“三水促三养,三养促三熟,三熟夺高产”。为了保证三熟制稻田有足够的有机肥料,他们利用水面资源,放养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莲,为圈养湖羊、毛兔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近几年来,全社在稳定养猪的基础上,羊、兔等食草动物得到大发展。据统计,1981年比1971年的水稻单产增加了132斤,而增养猪、羊、兔所增加的有机肥料有30多万担,亩均14担,这表明目前比七十年代初增产百斤稻谷多施了十多担农家肥。
二、坚持从湖里罱泥,从城里拉垃圾来壅桑,使桑园增加农家肥,不断增加蚕茧产量。
三、发展沼气。桃源自1975年开始办沼气,60%的农户解决了能源不足的困难。1981年与1975年相比,由于办沼气而节省作燃料的干稻草10万多担,增加有机肥6万多担,稻草还田的面积增加了4,000多亩。
四、通过稻田和桑园的合理布局来改造田间小气候。以前,桃源公社的桑树不少,但分布零乱。最近几年,他们适当联片集中,将桑园分布在稻田四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注意四旁植树造林,形成了许多“人工小盆地”。全社的林木覆盖率在20%以上,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春季能减轻寒潮的影响,秋季能减少台风的破坏。据测定,这种“人工盆地”的三麦要比邻近社队早成熟3天左右,早稻育秧季节不易烂秧。
由于上述措施,使桃源能提高农田的地力,达到生态平衡,保持很高的复种指数,基本实现了“桑茂,蚕壮、菜嫩、羊肥、猪大、粮多、人富”的兴旺局面。
围绕粮食搞积极平衡,千方百计保粮食,是桃源公社干部社员的认识。公社党委书记周伯荣同志说:“我们知道,‘双三制’面积大,粮食成本会增高,社员的劳动强度会加大。但我们考虑的是:首先要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其次要满足社员的口粮,留足饲料粮;第三要发挥这里粮食生产的优势。我们的口号是:‘农业
(指种植粮食)亏本副业养,种粮赔钱工业补’”。桃源正是靠这种积极平衡来满足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需要的。
社会主义农业是一个农副工综合经营的系统,粮食生产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就这个系统来说,目前有的环节赚钱,有的环节不赚钱,甚至亏本。在各环节之间互相进行调节,对一个经营单位来说是客观需要。近几年,桃源社队工业迅速发展并赚钱以后,他们以一部分利润补农业,刺激粮食生产。近两年,由于工副业利润的支持,1981年和1969年相比,粮食单产增加了300多斤,虽然每亩成本由48.6元上升到117元(比1980年下降了8.9元),百斤粮成本由4.53元上升到8.6元,但社员的整个分配收入却由103元增长到202元,做到了增产增收。
关于农忙季节劳力紧张的问题,桃源即使在大忙季节,劳力紧张的程度和社员的劳动强度也并未达到饱和状态。首先,动力机械和运输车船比以前增多了。其次,人口增加,劳动力也大量增加,耕地面积却减少了。1981年与1969年相比,这里农村劳力增加了30%,耕地面积减少了1.3%,净减400亩,每个劳力所负担的耕地面积由3亩下降到2.3亩。这些年来,社队工业的发展占用了不少劳力。桃源推行了一条“转劳力于农业生产之外,屯劳力于农村建设之中”的原则,在农忙季节,从事工业的劳力可“召之即来”。这里的社队工业主要以缫丝、丝织、毛纺、服装等轻纺工厂为主,妇女劳力占一半以上,从事粮食生产的主要是男劳力。相对来说,妇女的劳动强度比以前大为减轻。
桃源公社根据本地特点,积极寻找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新途径,把“双三制”面积和复种指数保持在粮食增产的最大限额基础上,逐步建立新的人工生态平衡,实现良性循环。这是桃源公社给我们的启示。


查看完整版本: [-- 因时因地确定耕作制——吴江县桃源公社坚持“双三制”的调查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