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我国中年科学工作者张弥曼发现总鳍鱼类没有内鼻孔 动摇了陆地上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理论 这一发现引起国际上古生物学者的极大兴趣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8月 -> 我国中年科学工作者张弥曼发现总鳍鱼类没有内鼻孔 动摇了陆地上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理论 这一发现引起国际上古生物学者的极大兴趣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友恭 1982-08-31 00:00

我国中年科学工作者张弥曼发现总鳍鱼类没有内鼻孔 动摇了陆地上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理论 这一发现引起国际上古生物学者的极大兴趣

第3版()
专栏:

我国中年科学工作者张弥曼发现总鳍鱼类没有内鼻孔
动摇了陆地上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理论
这一发现引起国际上古生物学者的极大兴趣
本报讯 记者王友恭报道:中年科学工作者张弥曼在古鱼类研究中的新发现——总鳍鱼类没有内鼻孔,动摇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起源的权威理论。这一发现引起国际上同行们的极大兴趣。
生物进化论认为,陆地上的四足动物是由水中的脊椎动物——鱼——逐步进化过来的。但是,究竟哪一种鱼是陆地四足动物的祖先?它们是怎样走上陆地的?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对古生物学研究有影响的瑞典古生物学家们认为,大约三亿五千万年以前,陆地上最高等的动物是总鳍鱼类。这类鱼具有内鼻孔,可以不用鳃而直接呼吸空气,它们的四个鳍内具有一般鱼类所没有的硬骨,有条件发展为“四条腿”,爬上陆地。很可能就是这种鱼类进化成两栖类、继而进化成爬行类、哺乳类,一直到人类。瑞典学派在古鱼类研究中创造了一种叫做连续磨片的方法,即把古鱼类化石封固在石膏模型中,每磨去二十分之一毫米就绘制出一个截面图案的办法,由此了解古鱼类体内结构。他们对古鱼类结构的了解几乎达到了对现代鱼类了解一样的精确程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46岁的古鱼类学家张弥曼,1980年4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利用那里特有的连续磨片方法和设备开展对中国总鳍鱼类化石的研究。
连续磨片法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研究。该馆著名鱼类学家雅尔维克教授曾主持做过两个总鳍鱼类化石的磨片,一个累计花了五年时间,另一个从1959年开始,迄今尚未做完。张弥曼在该馆工作期间,自己动手制作磨片。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三四点钟才离开实验室,节假日也很少休息。由于她争分夺秒地干,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非常细致地做完了一套500多张图的中国总鳍鱼类化石的连续磨片。她在该馆的最后半年里,又对她所带去的云南总鳍鱼类化石的整个头颅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与各种总鳍鱼类化石进行了对比。在对总鳍鱼类鼻囊的分析中,她发现这种鱼没有内鼻孔,而没有内鼻孔就不能离开水呼吸空气,也就不存在到岸上生活的物质基础。这就动摇了总鳍鱼类是陆地四足动物祖先的命题。目前各国学者正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这一新的发现,引起了整个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极大兴趣。在一段时间里,它成了在那里从事研究工作的各国古生物学者谈论的中心话题。一些著名的古鱼类学家携带着自己的标本,从其他国家赶去和张弥曼一道讨论古生物进化史上这一热门问题。许多学者对她这一发现给予很高的评价。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现任教授奥尔维克在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明镇教授的信中说:“我们为此项工作是在我们研究室完成的而感到骄傲。”法国巴黎第六大学地质系让维也博士在张弥曼的论文答辩会上指出:“她提出的问题,几十年内都要被各种文章和教科书引用。”美国著名的鱼类学家罗森在写给张弥曼的信中指出,这一发现使传统理论发生动摇。
根据奥尔维克教授的建议,张弥曼于今年3月31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通过了题为《中国西南部云南省早泥盆世总鳍鱼类杨氏鱼的头颅》的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张弥曼已经回到国内筹建古鱼类实验室。她打算将连续磨片技术全面用于中国的古鱼类研究,并且正在继续进行总鳍鱼类和四足动物起源方面的研究。(附图片)
这是雅尔维克教授与张弥曼在观察标本。
(中国科学院供稿)


查看完整版本: [-- 我国中年科学工作者张弥曼发现总鳍鱼类没有内鼻孔 动摇了陆地上四足动物起源的传统理论 这一发现引起国际上古生物学者的极大兴趣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