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深入研究经济效益问题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8月 -> 深入研究经济效益问题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桂世镛 1982-08-31 00:00

深入研究经济效益问题

第5版()
专栏:

深入研究经济效益问题
桂世镛
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核心问题,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这是我国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这个转变,迫切要求我们更加广泛深入地研究经济效益问题,探讨提高经济效益的各种途径。
经济效益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仅就比较突出的几个综合性问题,说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关于速度与效益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工作能否真正转到以效益为中心的轨道的关键。我们提出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是针对着过去长时期内把速度当作核心,不讲求经济效益,单纯地追求产值和产量的增长速度的偏向,要把精力转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在这个基础上去求得实实在在的、使人民能够得到较多实惠的速度。
这个转变包含着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严格地按照社会的现实需要来计划和组织生产,在讲求产品的品种、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产品的数量。二是要尽可能地节约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力求用现有的劳动资源和物质资源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把上面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归结起来,可以说,强调经济效益也就是强调真正有效的、能够持续增长的速度。离开了经济效益,就失去了判断速度有效性的标准;离开了提高经济效益,就不可能为加快速度提供坚实的基础。在这里,效益和真正有效的速度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把它们对立起来。
为了做到在讲求效益的基础上求速度,我们的经济工作,包括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比如,如何准确地计算和预测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并且使我们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够不断地同变化着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如何改革经济体制,使我们的经济既有高度的计划性、统一性,又有必要的灵活性、多样性,从而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如何从生产与流通相统一的角度来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展商业与物资供应环节来促进和指导生产、衔接产需的作用;如何确定正确的价格水平和价格体制,以有效地发挥价格杠杆在调节供求、平衡产需中的作用;等等。
第二,关于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只讲求劳动消耗的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必须讲求资金占用的经济效益。这一点,现在已经得到公认。问题是,劳动消耗与资金占用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它们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一般地说,在生产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降低劳动消耗往往要提高劳动的技术装备水平,增加资金的占用;反之,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占用资金比较少的生产活动,往往要增多劳动的消耗。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国家,劳力资源十分丰富,而资金比较缺乏。从这种情况出发,应当多发展一些占用资金比较少、吸收劳力比较多的行业和企业,以便用同样的资金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但是,我们国家已经探明和开发的资源还不多,能源和原材料并不富裕,而加快这些方面的发展又因缺乏资金和技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很大的成效。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又应当多发展一些消耗低、效率高的行业和企业,以便用有限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这样的行业和企业,一般要求的技术水平比较高,需要占用的资金比较多,而用人相对要少。这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矛盾,当前经济生活中许多困扰着我们的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同这个矛盾相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正确地处理这个矛盾,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从产业结构方面来说 如何合理地安排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以充分发挥我国资源的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应当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同时,要力求把劳动密集同技术密集结合起来,使我们在发展吸收劳力较多的产业时能够获得产品质量好、物资消耗低和劳动生产率高的效果。在这里,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企业结构方面来说 如何正确地实行大中小结合的方针,也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深入的研究。从生产技术发展的规律来看,特别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们必须坚持大中小结合的方针,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小企业占用资金少、吸收劳力多这个方面,而忽视它们的物资消耗高、产品质量差的另一个方面,否则,不顾条件地大量发展这类企业,从表面上看似乎适应了我国劳力多、资金不足的情况,实际上反而会增加资金短缺的困难,因为这一方面增高工业生产成本,削弱工业积累资金的能力,另一方面又会扩大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要求增加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投资。这样,产出减少,投入增加,路子越走越窄,终于会使经济难于支撑下去。当然这决不是说不要发展中小企业,而是说在发展中小企业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和界限。比如,要区别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做法,不能搞“一刀切”。一些产品单一、其生产效率与设备规模有密切联系的行业,应当根据条件多办消耗低、质量好的大中型企业;一些品种复杂、产品又能分解的加工工业,则应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多办中小企业,力求小而专、小而精。小企业必须首先保证产品质量。它们用人可以多一些,但由此而多消耗的活劳动要尽可能同这些企业职工工资水平较低和折旧费较少相当,从而使生产成本不增高或者增高不多,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水平。小企业的能耗和其他物质消耗水平应当力求接近先进的大企业,一时达不到这个要求的企业,在先进企业的生产能力尚有富余时,不能同先进企业争燃料动力和原材料。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 这里有一个采用和创造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问题。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它们的运用却必须适合各国自己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事实上,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现代化,很重要的一条,就看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否创造出适合自己条件的先进技术。从我国的情况出发,我们迫切需要那种既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又最好还能减少资金占用的技术。当然,各行各业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都应当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则是确定无疑的。
第三,关于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关系
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讲求经济效益必须也可以首先讲求宏观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同时,社会主义经济是由各企业、部门、地方组成的,不讲求和提高企业、地方、部门的经济效益,要增进国民经济的效益是难以做到的。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是在许多场合,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具有广泛的分工协作的社会化经济,国民经济的宏观效益并不是各个企业和局部的微观效益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所取得的效益的有机综合。因此,某些对局部效益有利的事情可能对全社会的效益不利,而某些对社会效益有利的事情也可能对一些局部的效益不利。这种矛盾,由于全局与局部在了解和认识经济情况上存在差别,特别是由于各个局部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还存在着自己不同的利益,而变得复杂起来。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个矛盾,既能够充分地调动企业、地方、部门提高自己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够使它们服从和维护全局的利益,朝着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方向努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也是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多年的经验证明,中央管得过多过死,不给企业、地区、部门必要的权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就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去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给了企业、地方、部门一定的权益之后,如果缺乏有效的集中领导和统一计划,也不可能保证企业、地方和部门自觉地按照全社会的利益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规划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要把这两个方面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但又是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已经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要适应不同的情况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在国家计划规定的范围内由市场自发进行调节的不同的经济管理形式,这是解决经济体制问题的正确原则。现在的问题,是要把这个原则具体化,逐步落实到各个方面去。这就要求我们对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怎样才能尽可能地保证宏观经济的决策既切合实际又富有远见,为此需要确立一些什么原则,建立一些什么制度、程序和办法;如何正确地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界限,这种划分的客观依据和相应的标准是什么,实行这些多种形式的经济管理还会有什么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怎样区别不同的企业确定它们应有的权益,采取什么形式把各级经济组织的责权利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如何确定部门(条条)管理与地区(块块)管理的合理分工和相互协调的制度;如何改进计划工作,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如何有效地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管理经济,加强经济立法和经济监督,搞好经济信息的收集、研究和交流工作;等等。显然,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细密的研究,得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我们就难以使经济体制的改革健康地发展,从而使各项经济活动不断地提高效益。
(摘自《经济学文摘》1982年第8期)


查看完整版本: [-- 深入研究经济效益问题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