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热血满腔为友谊——访日本“水稻王”藤原长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9月 -> 热血满腔为友谊——访日本“水稻王”藤原长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云方 1982-09-29 00:00

热血满腔为友谊——访日本“水稻王”藤原长作

第6版()
专栏:

  热血满腔为友谊
  ——访日本“水稻王”藤原长作
  本报记者 张云方
9月,北方的稻子熟了。就在这人们喜庆秋收的时节,一位同黑龙江方正县人民共同奋斗了两年,成功地向中国农民传授了栽培耐寒、防倒伏、高产水稻技术的日本农民——藤原长作要回国了。方正县人民真是舍不得送别这位为中国农业作出贡献的老人!
藤原老人精神矍铄,眼不花,耳不聋,很难看出已经是一个七十一岁的人。老人侃侃而谈,把他来到中国的经过告诉了记者。
那是1980年,藤原长作作为日本农业考察团的成员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在我国南方转了一圈后,来到北方地区。
有一次,中国同志偶然同他谈起这里水稻冷害、倒伏和产量不高,每亩平均三四百斤。藤原长作听到后,立即回答说,“我来试试吧”。就这样,藤原老人来黑龙江省方正县传授水稻技术的“协定”就拍板商定了。
“我来试试”,话很简单。但是这里面包含着老人多少情意!老人不要中国一分钱,完全自费来华,而且大有不成功就誓不罢休的劲头。他说,“我来到中国传授水稻栽培技术,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中日友好”,“过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杀害了大量善良的中国人,他们是有罪的。虽然我没有参加侵略中国,但我也问心有愧。我到中国传授水稻技术,一是为中国四个现代化做点贡献,二是为日本军国主义赎罪。我宁愿为此把老骨头撒在中国的大地上。”这是多么感人肺腑的话啊!
藤原长作家世代务农,他自己钻研水稻栽培技术也已有50多年的历史。他在水稻栽培方面得过日本天皇以及日本农业部门的20多次奖,是名声赫赫的“水稻王”。就是这个“水稻王”,1981年4月16日,冒着我国北方的春寒,踏着早晚尚有冰凌的大地,来到黑龙江省方正县朝阳公社富余大队。他一来就一头扎进“杜老头”的家里。藤原风趣地对记者说,“住在同行家里,享受火炕的温暖,心里热乎啊!”藤原长作来中国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从此以后,方正县朝阳公社多了一位新社员,他同农民一起下地,看播种的情况,问种子的水分,手把手地教大家直播技术。第一年,老人自告奋勇地承担了种试验田与对比田共117亩3分的任务,其中他自己亲自管理的有27亩4分。对一位年逾七十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来到方正县的第9天,藤原开始了旱床苗床播种技术的传授。按垧为单位计算,他播下的种子一垧地是50—70斤,而中国北方的传统湿润育苗要多用种6—7倍。秧苗长成后,老人又同社员一起到田间,将“藤原式植秧法”教给大家。藤原式植秧法的特点是稀植,同我国传统的密植完全相反。开始人们有些怀疑:这样干能行吗?藤原向大家解释,稀植个体的根部分布占有面积大、根多、根长、吸收养分多,可以促进水稻早生快分蘖,形成健壮合理的植株。而且稀植可以增加个体的光合作用,易于通风,增加抗倒伏力。果然,还没有到收获季节,“藤原式植秧法”就显示出了它的合理性。这一年,方正县遭受了20多年未见的大雨和低温,但是秋后一打场,藤原指导的试验田平均亩产达805斤,比一般对比田中的湿润育秧播秧法增产12.8%,是普遍直播田的一倍多。藤原的事情不仅轰动了小小的方正县,全省各地的农民也闻风赶来,希望把藤原栽培水稻的技术学到手。到这年年底,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86个公社和大队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机关的近2,000人自发地来到方正县,把藤原的技术、更把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带了回去。藤原先生却不满足。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他的心早已飞向更宏伟的目标——每公顷产粮15,000斤。
藤原不是没有别的爱好。一个七旬老人也并不是不喜欢家庭的人伦之乐。但是,他选择了远离故土到中国来传授农业技术的艰苦道路。藤原一家5口人,有儿子、儿媳和两个可爱的小孙孙。藤原是生来第一次这样远离家乡,当然忘不掉经常在膝边转的孙孙。但是藤原说,“士为知己者死。我生就与中国结下了友好的姻缘。为信念而奋斗,是无限幸福的”。一次,上小学三年级的孙子来信了,信中叮嘱爷爷:不要多喝酒,要保重身体,还问道,“爷爷,你是喜欢中国呢,还是喜欢日本?”藤原捧着孙子的来信,流泪了。他回信说,“爷爷对中国和日本都喜欢,也喜欢你们。但是,正是为了你们这些孩子,我才到了中国。”他接着写道:“友谊就象稻秧一样,要从小细心培养。爷爷是做给你们看,希望你们从小就懂得和中国友好。”
冬天过去了,藤原老人回国进行一段休整以后,1982年伴着春讯又来到了方正县,回到了想念他的人们中间。这一次黑龙江省农科院和省科委的同志也赶到了现场。当时,人们担心老人太劳累,影响身体健康,劝他不必每天都出勤。这一下,老人生气了。他回答道,如果贪图安逸,我大可不必来中国。他指着刊登在日本《朝日新闻》上的《我为什么要到中国去》的文章说,我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到中国“不是去享福”,而是为了传授有助于加深两国友好的技术。我已经是年过花甲的人,只想把有限的生命献给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藤原老人实际上也是这么做的。1982年他一下子把试验田扩大到4,565亩,21个点,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的种稻经验全部传授给了中国农民。他还带来了松前和早锦等日本水稻良种,播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纪念友谊,他把培育出来的水稻新品种叫做“方正”。经过我国各方面人员的鉴定,证明“藤原式植秧法”在中国北方是完全成功的。“藤原式植秧法”在中国北方开出了妍丽的花朵。
光阴荏苒,转眼又是稻浪翻滚的金秋时节,眼望着自己亲手栽培的水稻就要归仓了,藤原老人不禁感慨万分,他舍不得离开这丰硕的成果,更舍不得离开已经把他看成家人的中国农民。但是,为了更友好的明天,他决心离去。他离别时说,我要叫我的孩子来、孙子来,叫他们来接班,我回去就是为了这个。
“缫成白雪桑望绿,割尽黄云稻正青”。老人走了,但是他留下了友谊,留下了他孩子、孙子再来的誓言。中日友好就是在人民这种前仆后继的精神下不断发展的。再见,青春长驻的老人,我们欢迎你再来!(附图片)
  藤原长作老人


查看完整版本: [-- 热血满腔为友谊——访日本“水稻王”藤原长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