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9月 ->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红旗》杂志评论员 1982-09-30 00:00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2版()
专栏: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红旗》杂志评论员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提到战略的高度,确定了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根本的理论观点和行动方针。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多次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最重要的几次来说,最先,是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的讲话明确地提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把这个问题作为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尖锐地指出:没有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且把党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说,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统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统一,构成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纲领。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这个全面建设纲领,现在为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所肯定,在十二大的文件中得到了系统的展开。
党中央这样地提出问题,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而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发的,是从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的。从现实和历史上升到理论,十二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包含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刻思索。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全面概括,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概念的解释,关于两种文明的辩证关系的说明,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观点,都有新的见解。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论述,从理论高度和政治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战略中的意义和作用,以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概念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些概念,特别是文明这个概念,在中外文献和日常生活中是广泛使用的。但是,人们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赋予它们的含义却多样而不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文明这个概念也是常用的,含义也不大确定。既然实践已经表明,这些概念应当成为对社会生活进行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概念应当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那么,对这些概念作出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就是我们理论研究的一项必要的工作。十二大的报告为这种解释提供了基础。
十二大的报告是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个角度来解释这些概念的。这个角度是马克思主义者观察和分析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着眼点。报告引用了马克思和毛泽东的两段话作为立论的由来。这样来解释文明这个概念,应当说,文明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与人类社会而俱来。因为人类正是从改造世界的劳动中开始自己的历史的。
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报告中的这个解释,展现了精神文明的广阔领域。所谓人们的主观世界的改造,不能理解为只是思想意识的改造,还应当有人们的认识及其能力的发展和改造,人们的情操、意志、美感的发展和改造。精神文明既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大方面(或者说,以这两大方面为基本内容的许多方面),又包括个人和社会两个范围,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习俗风尚,一句话,包括人类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改造。
无论物质文明或精神文明,都是物质和精神、客观和主观相互作用的结果。物质生产的工具,是人类智力和科学的物化,体现了精神的内容。精神生产的产品,需要有物质的外壳,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等各项文化事业,都需要物质的条件和物质的设施。
至于社会的改造,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所推进和促成,另方面又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决定它们的性质和方向。社会的进步,最终要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作尺度来衡量。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由社会制度、由生产方式来决定,这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必然达到的结论。马克思说过:“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文明的发展,可以说,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的更替,相继出现了原始公社制的文明、奴隶制的文明、封建制的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相适应的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要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继承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全部有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使之为劳动人民所享有,为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务,在这个基础上去发展和创造人类最高的、新型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我们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从而且仅仅是从物质文明的成果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物质文明的内容本身有“资本主义的”或“社会主义的”之不同。我们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从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文明的总体的性质来说的。具体分析起来,精神文明的一些方面从观念上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它的思想内容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精神文明的另一些方面,例如自然科学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则和物质文明一样,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共同成果,说它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是从它为人民所享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意义上说的,并不是说它的内容本身有“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之不同。这是在使用这些概念的时候必须交代明白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
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的特征,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过去在讲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人们往往强调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以及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人们还强调,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也是它的特征。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是还不足以完全包括社会主义的特征。社会主义还必须有一个特征,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这里提出的是怎样来概括社会主义特征才是全面的概括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这样提出问题是不是有根据呢?是有根据的。
1886年有人请求恩格斯为他们准备编印的文集《什么是社会主义?》写一篇简短文章。恩格斯回信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这些特征的经济方面,我在自己的 《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一书中曾试图加以叙述和解释……即使这个无论是政治的还是非经济的社会问题都根本未触及的不全面的概述,我也无法写得更简短。”(着重号是引用者加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社会主义特征所作的叙述,转载于他的小册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限于分析社会主义特征的经济方面,着重指出的只是: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把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取代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用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生产,取代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特征的其他方面没有论及。这不仅因为著作的篇幅不允许,而且因为当时的需要是首先突出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方面,即经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敌们否认和忽视的正是经济的决定作用这个主要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正是作为从分析客观经济发展过程出发得出的确切结论,而同那些离开客观经济发展过程,单纯从伦理观念出发的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所以,恩格斯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他自己也指出,限于经济方面的叙述,还不是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全面的概述。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发挥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要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的思想,这是论到了问题的政治方面;又提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劳动者从社会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分消费资料的思想,即后来人们称之为按劳分配的思想,以区别于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的按需分配,这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特征的经济方面。这些都是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极重要的论述。但是加上这些,仍然没有构成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全面概括。当时没有这样的需要,马克思也没有为自己规定这样的任务。
关于未来社会的精神生活,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集中论述。当然,象社会主义要改变由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要使教育、科学、艺术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这类原则性的提示,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面临着组织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斗争的现实任务,这时的情况把全面概括社会主义特征的问题提到了革命领导者的面前。列宁在论述社会主义特征的时候,除了反复阐明上述各点以外,特别强调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他曾经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这个公式,并且说过:“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列宁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巨大勇气破除了那种认为只有在生产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机械观点,同时,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清醒头脑,强调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国家,必须用最大的努力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它应当具有的物质技术基础。列宁强调社会主义的这个特征,是完全正确的,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然,这个特征还不是社会主义已经具备的,而是它应当具备的,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
但是,当人们强调列宁这方面思想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列宁从来没有把发展生产力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任务。正是列宁,反复阐明了共产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纪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重要意义。他说:“树立新的劳动纪律,建立新形式的人与人的社会联系,创立吸引人们参加劳动的新方式和新方法,——这需要做许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这是最能收效最高尚不过的工作。”他说:“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这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的升端”,共产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正是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之后,要实现文化变革、文化革命,即普遍提高文化知识和发展物质生产,才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出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知识和艺术,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就是说,正是列宁,提出了我们现在称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的任务,虽然还没有形成这样一个集中的概念。
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依靠正确的思想指导、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觉悟和献身精神而取得胜利的传统,根据我们党和我们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独创的丰富经验,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发扬革命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也提出过许多正确的、深刻的思想。例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等等。
现在我们党中央继承了列宁、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正确思想,又总结了我们在这方面犯错误的教训。这主要是在“左”倾错误下,我们过去未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长期轻视教育科学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由于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而弄得是非混淆、范围窄狭、方法非常简单粗暴,在经济建设中还犯过夸大主观意志和革命精神的作用而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忽视人民群众物质利益的错误。近几年来我们坚决纠正这些“左”倾错误,同时又研究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在这方面遇到的新问题和取得的新经验,提出了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从而确立了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形成了我们全面概括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这是从社会主义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新结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
有这样一种观点:精神文明决定于物质文明,物质文明不高,就谈不上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自然就发展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种决定作用,是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来说的,是就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说的,不应当把它简单化。分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不可以撇开社会制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说,物质文明的进步,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制度的进步,三者是相互适应,平衡发展的。但是,在各个具体历史阶段上,在各个不同的国度里,这三方面的发展又往往是不平衡的。由于社会制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于精神文明包括广阔的领域,精神文明的各个不同部分的发展水平同物质文明发展水平之间的平衡和不平衡状况,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景象。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些国家物质文明十分发达,而另一些国家由于长期遭受别的发达国家的侵略、压迫和掠夺,物质文明十分落后;在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很进步,但仍然是劳动者受剥削,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同时也存在着精神的野蛮、精神的堕落、精神的空虚。这不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最明显的丑恶现象吗?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求得物质文明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但是,不平衡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性质和情况同资本主义制度下有了根本的区别。世界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是首先在物质文明最发达的国家建立。这个事实早已驳倒了那种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的简单化理解。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使物质文明的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使物质文明的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和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并且终将保证我国的物质文明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经过广大人民的团结奋斗,我们一定能够改变长期历史形成的不发达状况,建设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但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却不一定要等到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展以后才能进行,就好象社会主义革命不一定首先在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中发生一样。报告中说得好:“如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就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部分来说,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它们的规模、数量、技术水平在较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但是,人们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社会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精神产品的思想内容,社会关系和社会风尚,却可以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觉悟和奋斗,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同时,达到很高尚的境地。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和共产主义理想在全社会广大群众中的普及和提高,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主义的团结互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新的自觉的纪律、新的社会习俗风尚的形成,这些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最重要、最现实的表现。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人民群众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有力地促进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终将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物质文明,那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将得到全面的体现。
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会由于物质文明发展提供的基础而自然发展,必须由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凭借这个基础,自觉地、坚持不懈地进行艰巨的工作,才能发展。同时,物质文明的建设还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它提供精神的动力,并且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我们说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是说我们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社会过程,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要由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来保证这种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之一。
报告中说:“如果忽视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伟大的任务,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就会陷入片面性,就会使人们的注意力仅仅限于物质文明的建设,甚至仅仅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那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失去理想和目标,失去精神的动力和战斗的意志,就不能抵制各种腐化因素的侵袭,甚至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这是一段值得我们反复深思的极重要的论述。
只有这样来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才能把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才能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的重大问题,才会把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作全党的任务,当作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当作每一个干部和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参与的光荣任务。在精神文明建设岗位的每一个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庄严职责。他们的全部工作都应当服务于,而不应当脱离开,更不应当有损于对人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他们还要以自己的工作去帮助和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岗位的每一个工作者,都应当意识到自己同时担负着建设精神文明的任务。他们不仅要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而且要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决不容许经济政策、措施、工作妨碍以至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他们还要从各方面关心和支持文化建设的发展。这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就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物质文明的建设,逐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逐步保证人们精神生活的自由的、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关系
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这两方面“是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我们都应当强调这两方面的统一,而不应当用一个方面去否定或贬低另一个方面。
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的任务由革命转向建设以后,它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要求我们“坚决扫除长期间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这次报告又指出,这种观念“过去由于‘左’倾思想和小生产观念的束缚,在我们党内相当普遍、相当长期地存在着”,
“严重地妨碍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使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当前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因此,十二大报告特别把发展教育和科学列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决心努力逐步改变文化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重申在1990年以前在全国基本实现初等教育普及这一本应早已完成的任务,要求各项文化事业都提出和实现最近五年到十年的奋斗目标。
现在我们党要求广大干部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全体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这些都是强调思想觉悟和知识文化的统一。文化科学知识的提高同思想觉悟的提高是有一定联系的。特别是从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理论,使人们的觉悟、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方面来说,以及从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使人们的思想觉悟落实到建设本领上这方面来说,更是如此。当然,我们不能说文化程度高必定思想觉悟高。我们的革命队伍中过去有许多先烈文化程度不高,他们的革命觉悟和牺牲精神永远是我们的楷模,永远引导我们向前。但是,他们的觉悟是在党和军队的革命教育下提高的,就是说,是同一定的革命文化的影响相联系的。即使在当时,革命队伍也要求和帮助它的成员努力学习文化。如果这些先烈活在今天,他们一定会适应时代的需要,响应党的号召,更加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文化,决不会以文化不高为满足,更不会用文化不高来自豪。
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联系我国和世界的现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根本。一切文化建设要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文艺和科学要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下,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求得繁荣和进步。在群众中要通过一切途径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态度和工作态度,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并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抵制各种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思想的腐蚀。这种教育当然必须同在经济生活中坚持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原则相结合,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这些社会主义原则才能得到充分的和正确的贯彻。
由于一些具体的历史情况,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建设这个方面,在当前也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回顾我们的历史,在革命战争的年代,在那样困难的物质条件下,我们的革命队伍和革命根据地曾经建立起那样高度的革命觉悟、理想、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崭新关系,引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的向往,从一个重要方面保证了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全国解放以后,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草创时期,我国人民中激发起来的那样高度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政治的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冲刷掉旧社会污泥浊水而形成的那样焕然一新的社会风尚,曾经有力地推进了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并且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精神文明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而为全世界革命人民所景仰。“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和动乱,把人们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搞乱了,不仅耽误和破坏了物质文明的建设,尤其破坏了精神文明的建设,损害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使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腐朽思想泛滥起来,后果是极其严重和深远的。粉碎“四人帮”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来面目,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思想流毒,情况迅速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清除“文化大革命”在精神方面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一件很艰难的工作,需要作很长时间的努力。同时,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几年来,我们强调转移工作中心,改善人民生活,实行按劳分配,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些都是正确的,必要的,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取得了群众的拥护。但是,由于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继续存在,由于旧的私有者习惯和外来的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袭,由于在转变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一时未能跟上,现在有一些人“一切向钱看”,公然宣传“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种种不正之风、邪门歪道乘隙而来,甚至在新中国早已绝迹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也重新出现了。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各项正确的经济政策,保护群众发展生产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同时一定要警惕精神生活中各种腐朽堕落现象的逆流。经过我们党的反复强调,经过现实生活的教育,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提高了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的认识。各条战线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扶植正气,打击邪气,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这次报告提出,要在今后五年内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并且指出:党的思想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努力实现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在全国人民首先是全国青少年中的普及是争取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一项基本措施。我们一定要从党内做起,从干部党员做起,把这些教育工作认真做好,象报告中所要求的那样,“用革命的思想和革命的精神振奋起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革命的青春和活力”。
 (载《红旗》杂志1982年第19期)
(新华社)


查看完整版本: [-- 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