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为科技人员进修业务创造条件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9月 -> 为科技人员进修业务创造条件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祖甲 1982-09-30 00:00

为科技人员进修业务创造条件

第5版()
专栏:记者来信

  为科技人员进修业务创造条件
在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过程中,帮助科技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的问题,越来越显得迫切了。到湖北襄樊、宜昌、沙市采访,听到不少这方面的反映。宜昌市无线电二厂副厂长、工程师程昌荣对记者说,我60年代在学校里学的是电子管线路,半导体只上了20个学时,电视只是在上专业课时才看过一眼。现在,晶体管已经普及,集成电路使用相当普遍,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也已经投入使用,新的东西越来越多。不学习要跟不上。据沙市市政协今年初对部分工程师以上科技人员的调查,64%的科技人员提出“知识老化”是妨碍他们充分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大约89%的同志提出进修业务的要求。
襄樊、宜昌、沙市的领导对科技人员的这种迫切心情是理解的。沙市市委组织部、人事局和科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认真为科技人员创造进修业务的条件,市科协专门增设教育进修部,做具体的组织工作。宜昌市把给科技人员以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和时间列进了市委加强科技工作的决定。这三个城市的做法,大致有几条:
请进来,派出去。利用各种机会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到当地讲学、举办培训班,组织科技人员参加省内外的学术活动、技术经验交流会,到有关高等院校进修。沙市市从1980年到1982年,举办了外语、数理统计、优化设计、热处理、热平衡、锅炉水处理等脱产或不脱产的学习班,共有9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宜昌市科协近几年举办了三期外文补习班,有410人参加学习。
办科技进修学院。襄樊市采取地方财政支持、学员单位资助、科技经费补贴的办法办起了科技进修学院。目前已聘请12名工程师兼课,招收了一个“科技干部进修班”,有58名科技人员参加补习基础课。
开辟科技人员活动场所。襄樊市正在兴建一座科技馆,明年建成。这里将成为科技人员举行学术活动,交流信息的中心,成为一座生产知识的新型工厂。
增添必要的科技图书,资料,工具,量具和测试设备。有的工厂将图书添置权交给科技人员,需要什么购买什么,购进的图书让科技人员优先阅读。
从这三个地方看,中小城市在帮助科技人员进修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有二:一些工厂企业的领导认为进修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怕影响生产,不愿放人;单靠中小城市本身的力量,新信息甚少,水平受限制。
不愿放人进修实际上是一种短浅的见解。智力投资本身有一个储备过程,科技人员需要对新知识消化吸收后才能应用,在四化建设中发挥作用。事实上,有的智力投资也可以很快收到效果。比如,沙市市东风印染厂副厂长、工程师石国基,在脱产四个半月学习英语之后,独立地翻译了厂里进口的平幅炼染设备的部分资料。而在过去,这个工作只能依靠外单位。一次,该厂需要向外国购买一套蒸化设备。他从兄弟厂那里了解到,订购这种设备还需增订一台油锅炉。当他在订货时,从蒸化设备的外文说明书上看到这套设备中有一台过热器,能够达到油锅炉同样的技术要求,就毅然决定不增订油锅炉,为国家节约了外汇。
至于后一个困难,中小城市本身是不容易解决的。这些城市希望大城市,中央、省级科研机构,各高等院校伸出援助之手,或派人到当地讲学,或短期受聘到当地帮助工作,或接收部分科技人员去进修,或定期交流科技信息等等。形式可以多样,内容要接近中小城市的实际。看来,这样的要求并不过分,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本报记者 陈祖甲


查看完整版本: [-- 为科技人员进修业务创造条件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