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绿色天堂”新貌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09月 -> “绿色天堂”新貌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许昌 1982-09-30 00:00

“绿色天堂”新貌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绿色天堂”新貌
  许昌
阿拉伯也门在历史上曾有过“绿色天堂”的美名。然而,由于外来侵略和封建统治,长期以来也门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1962年,也门爆发了“9·26”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二十年来,阿拉伯也门人民在建设自己国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1970年内战结束后,阿拉伯也门政府执行了发展经济的三年计划(1973—1976)和第一个五年计划(1976—1981)。在此期间,政府奉行经济开放政策,与外国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引进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同时实行劳务出口,增加侨汇收入。目前,也门的国民经济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国民收入平均每人已达到450多美元。“9·26”革命前,也门仅有一些手工业作坊。现在已建起了一些比较现代化的工厂以及医院和专科技术学校。中国帮助也门建立了萨那纺织印染厂、萨那和塔伊兹技校、塔伊兹革命综合医院。除此之外,也门还兴建了几百个小型工厂和作坊。
阿拉伯也门是个多山之国。革命前交通十分落后,物资运输多靠骆驼和毛驴驮运。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集中力量发展公路建设。目前也门的公路总长度为2,648公里,以首都萨那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正在形成。已建成1,758公里的沥青公路。在公路建设发展的同时,荷台达、萨利夫和木哈港也得到扩建,使港口的日吞吐量由2,000多吨猛增到1万多吨。航空运输事业也有了初步的发展,现已开辟了通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航线。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对外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进出口总额从1975年的14亿里亚尔(4.57里亚尔等于1美元)增加到1981年的80亿里亚尔左右。
阿拉伯也门是一个农牧业国家,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在主要农业区塔伊兹和伊卜两省成立了农业发展计划管理局,还在各乡建立农业实验站,向农民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政府对农民特别是棉农实行优惠贷款,提供肥料、农用机具,以解决劳力和资金不足等困难。在红海沿岸的铁哈麦平原,有与内陆高原衔接的7条河谷。为了充分利用雨季洪水灌溉农田,扩大种植面积,在这7条河谷上修建了拦洪水坝。(附图片)
利用引进的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装备起来的塔伊兹糖果饼干厂。
              许昌摄


查看完整版本: [-- “绿色天堂”新貌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