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回答农民提出的新课题——河南沈丘县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介绍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0月 -> 回答农民提出的新课题——河南沈丘县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介绍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段心强  张英俊 1982-10-31 00:00

回答农民提出的新课题——河南沈丘县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介绍

第2版()
专栏:

回答农民提出的新课题
——河南沈丘县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介绍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本报通讯员 张英俊
沈丘县在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中,继续肃清“左”的影响,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积极扶持各种专业服务组织。做到:只要农民能办到的事情,就让他们分户经营,决不统起来“官”办;几户联办能够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联户经营,也不统起来“官”办;农户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需要办而办不到的事情,国家和集体就积极统一去办。由于及时解决农民提出的新课题,做好完善责任制的工作,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一个外省的负责同志到河南沈丘县私访,面对满坡齐刷刷的庄稼赞叹:“这里的责任制搞得好,大田地种得和自留地一样。”
多年来,人们在想:啥时候能把大田地种得象自留地那样就好了。如今这个愿望在沈丘实现了!全县的农业生产大都发展到自留地的水平。1981年与1979年相比,粮食亩产已由439斤增到818斤,棉花由50斤增加到134斤,油料由80斤增到164斤。今年小麦亩产652斤,占全省第二位,一季向国家交售7,000多万斤。因为库容量小,农民手中还有3,000万斤小麦,2,000万斤大豆,1,000万斤油料卖不出去。
沈丘,历史上属于包公放粮的陈州,是老灾区,现在变了。原因何在?主要是县委领导思想解放,敢于实事求是,及时支持农民选择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又及时根据农民提出的新课题,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做好完善责任制的工作,调动了个人和集体的积极性。
他们是怎样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呢?
端正干部的认识路线
1979年春天,包干到户责任制象一股暖人的春风,从凤阳吹到沈丘。年底,大多数生产队便选择了这种形式。中共沈丘县委在一些社队发现,包干到户后,农民有了自主权,有效地抵制了瞎指挥,克服了“吃大锅饭”带来的弊病;但在水利、植保、扶贫等方面出现一些矛盾,群众提出一些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及时提出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问题。
完善工作首先从哪里做起?
县委组织300人对全县21个社、镇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各社队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做法很不相同:有些干部认识不清,一说搞完善,便急急忙忙抓“统”,把好多行之有效的分散经营项目重新统起来,结果干部白天“统”,群众夜里“分”;少数单位的干部本来就误认为包干到户方向不对,一听到要完善,便一切都“统”,把“大包干”又变成了“大锅饭”,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使这年的小麦“守着机井旱死苗,施上化肥长了草”,造成减产减收;部分单位,如周营公社崔营大队,由于干部通过总结二十多年来农业合作化的经验,认识了包干到户的优越性,切实解决包干到户后出现的新问题。他们同搞“大呼隆”的高产队孔营竞赛,用他们的“老牛车”,超过了孔营的“大篷车(拖拉机)”。事实使县委看到:干部的思想认识的差距很大,完善责任制的效果大不一样,“左”的思想仍象“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一些干部的头脑,在选择责任制时虽有冲破,但未来得及系统清理,包干到户后一些干部依然恐“分”抓“统”,有的走回头路,出现了按下葫芦起来瓢的现象。因此,要使包干到户责任制真正得到完善,关键在于端正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使他们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为了有效地解决一些干部恐“分”抓“统”的问题,沈丘县委概括了“左”的影响在一些干部身上的共同特点:不是认真了解和研究群众的实际活动和大量材料,对包干到户的利弊作全面分析,从中得出科学的认识,而是以“左”的模式和概念作尺度,硬套群众的实践,抓住前进中的问题否定它的整体;不是从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抵制错误的,而是考虑自己过多,生怕搞错了挨批评,受批判;不是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地向群众学习,而是浮在表面,道听途说,听到片言只语就发议论,作决定。针对这些特点,沈丘县委引导干部彻底改变“翻阅本本定调子,坐等上级出法子,关起门来想点子”的做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群众的要求,确定完善责任制的内容,尊重和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莲池公社魏营大队粮食亩产1,300斤,每年工副业产值150万元,人均分配300元,已全部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是全县的“盆景”。1981年,这个队根据群众的要求,实行包干到户后,引起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上级不允许这样的队搞包干到户;本县干部的认识也很不一致,有的说:“不能高了还要高,魏营已经不错了,再搞包产到户未必好”;集体提留困难引起部分队干部的不满;到魏营完善责任制的干部恐“分”抓“统”,又引起群众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引导在魏营大队完善责任制的同志倾听群众意见,考察实践效果。发现这个队原来虽然是全县冒尖的富队,但在种植上有潜力,劳动力有窝工,财务有漏洞,包干到户是广大社员的强烈要求,实践效果也是很好的:社员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村头地边扩大出耕地40亩,庄稼种得更精细,原来的工副业生产经济效益更高,还增加了建筑、木业等新的生产门路。群众不愿交提留,主要是怕干部挪用、贪污、浪费,不是包干到户带来的必然结果。情况摸清后,从这个队的实际出发,恰当地处理统和分的关系,调整和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吸取了陈寨公社提留的粮存粮所,钱存银行,专款专用,定期公布的经验,解除了群众的顾虑,大家都高兴地交了提留。随着责任制的完善,这个大队的生产持续发展,今年小麦亩产打破了几年的徘徊局面,由800斤提高到1,073斤,上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50元。这个队的实践解放了干部的思想,促进了全县80多个高产队完善责任制的工作,大多数队都“锦上添花”。
处理统与分的三条原则
完善包干到户责任制的重点应放在哪里?
沈丘县在实践中体会到: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做到分得恰当,统得合理,分统相宜,是完善工作的核心问题。
沈丘在处理分与统的关系时,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只要农民能办到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分户经营,决不硬统起来“官”办。牲畜和小型农机统一喂养和管理问题很多,普遍存在“官”牲口瘦,“官”机器锈的现象,农民要求分户管理。纸店公社把牲畜和小型农机作价,包到各户,集体记账,保本保值;增值、繁殖、购置的都归各户自己所有。因此,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牲畜由1979年的1,900头增加到1981年的3,570头;手扶拖拉机由16台增加到95台,柴油机由296台增加到472台,完好率由50%增加到90%以上。县委推广了纸店的经验,全县的牲畜已由原来的6万多头增加到12万多头,各种小型农机由1万台增加到13,092台。全县有几十万亩荒地、池塘闲着,集体经营不成,农民要求分户承包。县政府研究决定,把荒地、池塘包给农民,让大家自主经营,使耕地增加14万亩,养鱼增加10万亩,种苇5万亩,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二是农民联户能够办的事情,就让他们联户经营,也不硬统起来“官”办。北郊公社前寨大队有几项工副业统一经营效果很差,一度造成停产,群众强烈要求联户经营。大队党支部分析了苹果园、炮厂、印刷厂、面粉厂生产的特点,决定搞专业承包,让农民联户经营,效果很好。大队苹果园1,000棵树,挂果两年,分文不见,包给10户农民后,一年向集体交利润8,000多元;炮厂、印刷厂、面粉厂包给16户农民后,一年上交3,920元,比原来增加收入1,500元。全县推广了他们的经验,社队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三是农户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情,国家和集体就统一去办。实行包干到户后,农民遇到一些难题:在耕作上,一些社队出现“老黄牛日夜奔忙,大机器离职休养”的现象;在水利上,遇到“一处挡全渠不畅,有了水你争我抢”的矛盾;在种植上,发生“包产到家,想种啥种啥”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委总结了付井公社的经验。这个公社原来对大中型农机、水利、种植计划没有统一管理,造成28台大拖拉机趴窝,300多眼机井闲着,种植计划未得落实,影响了包干到户优越性的发挥。1980年秋,他们根据农民的要求,统一了种植计划,按照“大头统一,小头分散”的原则,规定70%的面积统一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等大宗作物,其他的面积由农民自行安排种植各种零星作物,既落实了种植计划,又使有种植特长的户“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同时,还避免了插花地,有利于机耕、倒茬、灌溉。他们对大型农机定人员、定设备、定报酬、定维修费用、定奖罚,承包到组到人,统一管理使用。每到耕作季节,大拖拉机耕统一种植的地,手扶拖拉机和牲畜耕自行种植的地。在大田里,大拖拉机深翻,增加活土层;牲畜耙地,减少对土地的压力;手扶拖拉机犁地头地边,发挥灵活的优势。三者有分有合,都发挥了效益,因而都得到迅速发展。对农田水利建设由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统一管理。对现有的农田水利设施统一安排使用次序,按时收费,以亩均摊;新修的农田水利工程,属哪级所有,由哪级安排,按受益面积出工,不出工交钱。这样,既发挥了现有水利设施的作用,又推动了新工程的建设。全社两年多的工程量等于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付井公社还注意“统”中有“分”,做到统一经营,但不吃“大锅饭”。大型农机统一管理使用,每部机器都分别承包到组到人;现有的水利设施统一管理使用,但每套设备、每段工程都搞专业承包,分人分组负责,严格进行奖罚;新的水利工程实行统一规划和施工,但每个工程则分别承包到户到组,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因此,这“三统”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户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1年粮食亩产859斤,棉花亩产227斤,都在全县名列首位。全县学习了他们的经验,使国家的种植计划得到了落实,大型农机进一步发挥了作用,水利设施进一步发挥了效益,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一大步。
积极扶持专业服务组织
农村包干到户以后,18万多农户的生产和经营积极性大大提高,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光靠国家和集体解决,很难周全。农民自愿组成的5,500多个专业性服务组应运而生。它们遍布全县各个角落,涉及耕种、灌溉、植保、运输、牲畜防疫、配种、打面、榨油、轧花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农民办了许多事情。县、社积极支持这些服务组的工作,从政治上给以肯定,从技术上给以指导,从资金上给以扶持。卞路口公社孙寨大队原来一家一户搞植保,浪费大、效果差,有效农药只占50%,各户打药不统一,虫子治不绝,人畜中毒、烧坏庄稼的现象经常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尹善堂等7个农民,在公社支持下,购买了三部泰山—18型弥雾喷粉机,办了一个植保专业组,为各户的庄稼防治病虫害,按亩收费。1981年共为本大队和邻近社队防治棉花、大豆、红薯害虫8,300亩,药剂拌种10.5万斤,由于配法得当,用量适中,节省农药40%;由于打药统一适时,都是一次消灭了害虫;由于安全防护较好,防止了人畜中毒现象,保证了各种农作物的增产。据统计,仅大豆一项,就增产12.4万斤,深受群众欢迎。今年早春,本大队和邻近社队的农民就争着和他们组签订防治病虫害的合同。
肥料需要到外地采购,良种需用量很大,农机的大修技术复杂,农副产品出售困难,一家一户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县、社就成立专业服务公司。到今年上半年为止,全县共有肥料公司21个,种子公司(点)8个,农机服务公司19个,贸易服务货栈11个。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这些服务公司的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促进生产的作用。陈寨公社包干到户后,不少农民为买氮肥,特别是磷肥到处奔跑,有的被迫买高价化肥,困难很多。让基层供销社采购,需要量太大,资金不够,周转不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陈寨公社成立了肥料公司,根据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生产的需要,从交售的粮款中提留资金(一年每亩一般提留10元左右)作为专买肥料的定向投资,存入银行,由肥料公司到产地购买磷肥、尿素等。为了方便群众,县社还给公司配备8部汽车,肥料一来,便分别送到各队,使农民买肥不出村。因此,这个社今年的小麦增产均衡,亩产都在800斤上下,比去年的单产增加200多斤。
在沈丘县,无论是集体的专业服务公司,还是农户的专业服务组,普遍实行合同制。目前,这个县的合同种类逐步增多,有专业承包、技术承包、生产协作以及国家和农民的综合性合同。合同内容不断完善,综合性合同逐步做到规定国家和农民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李老庄公社原来的综合性合同,只是农民按统一计划种植和完成产品交售任务的“保证书”。去年,他们把公社应尽的义务也列入合同,规定各户保质保量完成上交任务,公社提供全部化肥、良种和技术指导。合同签订后,双方积极履行自己的任务。公社改变了以前单纯靠行政命令指导生产的办法,发动种子、化肥和农技服务公司提供小麦、棉花、大豆、玉米等良种216万斤,全部作物实现了良种化;提供磷肥2,100吨,氮肥2,500吨,满足了农民的需求;广泛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良种用之以良法。因而今年小麦大丰收,亩产780斤,交售国家286万斤,完成了一年半的征购任务。农民一致赞扬:“这样的经济合同好!”


查看完整版本: [-- 回答农民提出的新课题——河南沈丘县完善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的经验介绍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