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喜看《三家巷》上银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0月 -> 喜看《三家巷》上银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杜埃 廖启良 1982-10-31 00:00

喜看《三家巷》上银幕

第5版()
专栏:影评

喜看《三家巷》上银幕
杜埃 廖启良
经过20多年的波折,欧阳山同志的名著《三家巷》,终于由珠江电影制片厂(编剧曾炜、王为一)搬上了银幕。电影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除在环境上努力做到比较真实外,更是着力于加强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尽力使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周金,唯利是图的买办陈万利,阴毒狡猾的政客何应元父子等一批正反面人物,都有一定的个性特征。通过各自不同阶级的人生观、恋爱观,写出了周炳与陈文婷,周熔与陈文娣,陈文雄与周泉的爱情的矛盾冲突,它们象三根无形的绳子紧紧地系住了观众的心,让人始终关心他们的命运将会有怎样的结局。编导者从再创作的要求和电影艺术特点出发,对人物情节作了某些增删和“移花接木”:如舍去小说中周炳的六个“闹翻了”(跟老师、剪刀铺子东家、干爹妈、鞋铺小老板、药铺掌柜和何家管账的闹翻了),而又融合杨承辉某些言行于一身,把周炳的起点提高了一些,突出了他从悲痛和沉迷中醒悟后一心献身革命的行为,但仍符合原作的性格基调。周炳这个人物是具有朴素的阶级意识的,他这时还处于幼稚阶段。过去有的同志评说周金的被捕是周炳出卖的,这种说法不够公平。这是因为他还幼稚,缺乏复杂的阶级斗争经验,又受到陈文婷“爱情”的迷惑,无意中做了件错事,致使周金被捕。他与陈文婷爱情的最后决裂便可说明周炳是个发展中的人物。他是有自己的阶级意识和世界观、恋爱观的。周炳与陈文婷爱情的发生、发展、演变、决裂这条主线,始终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最后陈文婷与宋以廉结婚的场面,有些观众可能会感到突然和惊异,其实这是合情合理的结果。在那阶级斗争十分激烈复杂,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分化的年代,陈文婷最终走上这条路不但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促进了周炳性格的发展。
影片保留了原著入木三分地描写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特点。陈何周三家人之间,交织着亲戚、邻里、同学、朋友、换帖、结契等关系,有不同阶级意识的互相渗透,不同政治态度、不同人生观、恋爱观和理想的彼此交锋,有不同思潮的影响冲击。在这种纵横交错、千丝万缕的社会联系中,从表面上看,何陈两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情况都是处于优越的一面,而周家则处于劣势。但是,何陈两家毕竟是一种腐朽力量的代表,“三家巷”里三家各自的前途和命运将会如何?影片里所反映的当时爆发的历次革命事件就作了很好的预示。
影片成功的另一点,是艺术地再现了二十年代的历史事件。广州是二十年代中国的“革命首都”,影片对当时发生的诸如广州起义等不少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都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地作了反映。为了增强真实感,不少重要场景还到实地拍摄。如“沙基惨案”的戏就是在当年革命者流血的地方拍的。更可贵的是,对罢工期间廖仲恺先生被暗杀的事件还作了生动反映。从当时工友们的议论、气愤中,从陈万利和何应元的谈话中,有力地说明国民党的左派主要人物、忠诚辅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的伟大的先驱者廖先生之死,是国民党右派下的毒手。
影片有关区桃的事迹简略了些,她的死处理得过早。又如画面上的满树红荔枝,似乎加工过了头,显得不够真实。这些是影片的不足之处。(附图片)
影片《三家巷》剧照 周炳动员陈文婷参加革命活动。
(北京市电影公司供稿)


查看完整版本: [-- 喜看《三家巷》上银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