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淮河乡土文学笔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0月 -> 淮河乡土文学笔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赵希龙 宣奉华 1982-10-31 00:00

淮河乡土文学笔会

第5版()
专栏:

淮河乡土文学笔会
首届淮河乡土文学笔会于十月二十三日在淮河之滨的蚌埠举行。这次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二大精神、开创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新局面的文学盛会,是由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以及安徽蚌埠市等七个沿淮地市的文联联合举办的。沿淮地区的作家、专业和业余作者,以及文艺界、新闻界人士共八十多人出席笔会。笔会由安徽省文联副主席陈登科和蚌埠市委副书记杨杰主持。淮河笔会有三个重要特点:
一是精神振奋,旗帜鲜明。把文学工作者团结、组织在党的十二大的旗帜下,是这次笔会明确的指导思想。与会的作家在发言讨论中,都自觉地把文学创作和十二大精神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认为,作家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奋发工作,拿出更多的富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来满足广大人民对精神营养的需求。与会人员特别注意到,要在作品中提倡真善美,揭露假恶丑,自觉抵制西方文化糟粕的侵蚀。不少同志反映,这次笔会思想明确,会风朴实,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鼓劲的会。
二是扎根乡土,努力创新。与会作家们说,这次笔会是一个开创沿淮地区文学创作新生面的誓师会。为了回答时代的召唤,要立志创新,首先要有一个开创新局面的气魄和胆略,要多方面反映我们的新时代、新生活,要下决心让淮河流域的文学艺术根深叶茂、繁花似锦;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要研究独具特色的淮河乡土文学的创作经验。淮河本身就是一部历史沧桑的教科书,是一面时代的明镜,要从各个侧面反映淮河两岸人民的英雄业绩,写淮河的水情、风情、乡土情,从而逐渐形成淮河地区文学的独特风格。
三是交流切磋,培育新人。参加这次淮河笔会的,绝大多数是扎根于淮河两岸普通工人农民中间的基层文学工作者。在笔会上,一些知名作家、评论家和来自基层的文学工作者,互相交流情况和看法,取长补短,活跃了思想,开阔了视野。
本报记者 赵希龙 宣奉华


查看完整版本: [-- 淮河乡土文学笔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