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1月 -> 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段存章 1982-11-29 00:00

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第4版()
专栏:

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本报记者 段存章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基层党支部好比是党的机体的细胞。我做为一个共产党员,党把我派到这里值班,就要使这个细胞生机勃勃。
——牡丹江第二玻璃厂党支部书记
孙书武的话
汽车绕了好几圈,终于找到了这个不出名的小厂。左右土坯墙上分别悬挂着两块不显眼的牌子:牡丹江第三工具厂和牡丹江第二玻璃厂。工厂转产后没来得及将新牌换旧牌,这光景却记载着这个厂绝路逢生的艰难历程。
一间六平方米的土坯房子座落在厂院中,屋顶由旧木板钉成,室内只有一张床、一张桌——这就是党支部办公室。室外是崭新的厂房,机声隆隆的建筑工地。
孙书武从繁忙的工地上回来。要不是别人介绍,很难看出他是工厂负责人:五十来岁,微胖的身体很结实,黑里透红的脸上戴一副眼镜,穿一身沾满油污的工作服。

1979年7月,孙书武带着行李跨进了第三工具厂的大门。
摆在他面前是一个“病态”工厂。这个以生产锉刀、铸铁件为主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旧产品积压,新上的“三机一管”(绞肉机、包饺子机、照像机、铸铁管)又卖不出去,全厂欠外债27万元,393名职工已经好几个月没有领到工资了。
孙书武发动群众诊断病因。一位老工人尖锐地说:“三中全会的阳光还没有照到我们厂!”原来,这里仍然是“革命委员会”领导一切,7名委员,各吹各的号,一盘散沙。孙书武想:没有党的领导,党风不正,群众没劲。于是,他挥动第一刀,撤销了“革命委员会”,成立了新的党支部。有人吹冷风说:“看你孙大圣唱什么戏!”
孙书武是支部书记兼厂长。他主持召开了首次支委会,深情地说:“我们是信共产主义,还是信歪的邪的?做一个共产党员,党把我们派到基层单位工作,如果连工资也开不出,就是失职!”
经过广泛的市场调查,又到兄弟玻璃厂进行技术考察,工具厂决定转产玻璃。
刚动过手术的体质是虚弱的,需要输液、供血。上新产品,需要大量投资。资金从哪里来?党支部连续召开了几次支委会,一个救生的办法出来了:发动群众集资,一年产出玻璃后,还本付利息10%。孙书武刚给儿子办了婚事,家里存钱少,他拿出200元,女支委田淑华拿出2,000元。短短一个月,群众集资9万元。第二次又集资8万元。

建新厂房缺少砖块,党支部号召每个职工脱50块大土坯,不占工作时间,不计报酬。
夜间,工厂的大院热闹得象唱戏一样。儿子帮妈妈,丈夫帮妻子,妹妹帮姐姐,职工和家属都参加了脱坯的义务劳动。
孙书武等几位领导的土坯脱了两次,被大雨淋坏两次。工人们说:“我们替你完成任务吧!”老孙摇摇头:“这个不能替!”
“要求群众做的事,领导干部先做到。自己做不到,就没有说群众的权力。”孙书武等领导第三次脱好土坯,如数交到工厂。这天深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老孙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朝着新垒的厂房墙下跑去。他没有想到,工人们已经跑到他前面来了,好多女工爬上了高高的脚手架,把家里带来的塑料布、席子严严实实盖在了新垒的土坯墙上。风停雨住,墙护住了,工人们一个个被淋的象落汤鸡。孙书武心疼地说:“快回去换换衣裳,不要闹出病来!”
一堵堵高高的厂房墙垒起来了。每人50块大土坯,代替了12万块砖,也体现了党员干部和工人之间的新型的关系。

有了资金,有了厂房,没有技术怎么办?
共产党人面前无困难。田淑华,这位45岁的女支委自告奋勇,带领20名工人到800多里远的肇东县玻璃厂学习。临行前,全厂召开了欢送会,孙书武嘱咐她们说:“咱厂穷,要有志气,不搞歪的邪的,靠正气学艺,你们能办到吗?”
“能!”田淑华坚定地回答。
她带队来到肇东,住旅店,一人一宿2元,一月就得七八百元。她嫌贵,到街道租了一座土平房。条件虽差,但一月只花十几元钱,她们心里踏实。孙书武专程来肇东看望工人。为了尽快把制玻璃的技术学到手,他当了肇东玻璃厂技术员和工人一周的“后勤部长”。当时正是储秋菜的大忙季节,老孙一户一户走访,帮这家挖菜窖,助那家运白菜。
“你们的生产也是我们的生产,我们毫无保留把技术教给你们!”肇东玻璃厂的技术员和工人对孙书武说。
靠“熟练工加事业心”,1980年11月9日,牡丹江第二玻璃厂产出了第一批合格的玻璃。1981年,全厂生产43,000标箱玻璃,远销西藏等地。年终结账,第一笔还清职工借款17万元;第二笔还银行贷款20万元;第三笔还兄弟厂借款5万元;第四笔补发职工工资52,000元;第五笔劳保开支10万元;第六笔购买解放牌汽车一辆,一切开支除去,账面还净盈利12,000元。

牡丹江第二玻璃厂今年又迈出了第二大步。正在施工和安装的第二车间投产后,可年产16万标箱玻璃。
厂里的工人也在更新,先后有200多名老工人退休,一大批青工走上新的生产岗位。随之刮来了“说情风”,这个提出“给姑娘照顾”,那个要求“给儿子安排好一点”,甚至有人送来茅台酒。孙书武说:“只要我当书记,什么好酒也不行!”
孙书武坚持一个“考”字,谁考的成绩好,就量才录用。当泥瓦工的要考,当驾驶员的要考,当化验员的要考。去年厂里选化验员,全厂190名青年参加考试。被选中的头名、二名是两位姑娘,一个叫赵荣,她爸爸是装卸工;另一个叫王秀花,她爸爸是看大门的。一些人开始觉得“家属厂,没出息”。经过仔细观察,看到厂里党员干部的好作风,也爱上了玻璃厂。全厂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申请入团的青年有97人。
正气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几位在全民企业工作的干部主动要求调到玻璃厂担任政工干部。孙书武说:“欢迎你们来!”这个厂里有许多需要办的事,今年先办了两件:组织36名青工脱产学习三个月,补文化课;开办干部企业管理讲座,八大管理从头讲,学它一年半。


查看完整版本: [-- 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