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1月 ->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子健 1982-11-29 00:00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第5版()
专栏: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周子健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向全党同志提出:“在深入群众和深入实际的基础上,振奋精神,开拓前进,坚毅不拔,奋斗不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基本的领导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现在,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要求我们切实地改变领导作风,改进领导方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所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三中全会以来,中央一些领导同志,在运筹帷幄之中,还经常到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了解情况,总结新鲜经验,指导工作,解决问题。这种深入实际、联系群众的作风,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给我们很大教育。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影响下,我来安徽工作将近两年,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虽然做得还不够,但感触颇深。实践中体会到,确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邓小平同志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是很不容易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切身利益和需要。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点,实事求是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当然也就无法实现正确的领导。试以我省关于治山的事例来说。去年春天,我们到皖西六安、金寨、霍山等县大别山区调查,当时山区群众口粮已经按规定标准供应,但一些地方毁林开荒仍然没能制止住。有的地方“小山开到顶,大山开到腰,家住深山没柴烧”,既影响林业生产和山区建设,又影响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问题在哪里呢?既然粮食已经按规定标准供应,为什么还继续出现这一现象呢?经过在群众中深入座谈访问,问题是山区群众出门就爬山,劳动强度大,规定的粮食供应标准不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而深山区又极缺少耕种的田地,这是个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省委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山区群众粮食供应标准过低的问题。正确的政策措施一落实,毁林开荒即得到了制止,从而推动了山区林业生产的发展。这就说明,只有深入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才能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再如安徽的农业,政策上抓得比较落实,较早地实行了“双包”(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近几年来生产发展较快。但从农业生产本身来说,省内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性很大,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水网区,又有皖西、皖南山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地域性和季节性的制约。在农业指导上,不能千篇一律,只能因地制宜。为此,我们到上述四种类型地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干部、群众一起探讨农业、林业的发展方针,因地制宜地确定主攻方向,使各个不同区域都能按照自己的特点而较快地发展。特别是对经常受灾的淮北地区,我们反复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个地区今年遭受特大洪水,沿淮1,000多万亩作物受灾减产,400多万亩即将到手的庄稼全部淹没绝收,行洪区广大人民承受巨大损失。我们最近深入灾区,一方面解决灾区人民生产生活问题,一方面寻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虽然淮河上游和下游的河段经过多年的治理,对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上游河段比降大,流入省内的支流多,又未从根本上治理。如遇较大的降雨量,下游经常是处于较高的水位,则上泄下堵,必然造成洪涝灾害。淮北地区是我省重要产粮区,占全省耕地的一半,要使这个地区稳产高产,必须根治淮河,同时还要对1,700万亩砂礓土进行改造。这就是我们要花气力解决的问题。只要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这里的粮食产量将能够成倍增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商品率将大大提高。因此,深入调查,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根治淮河的规划和措施,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十分重要而又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的。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切忌主观主义,不顾实际情况乱来一气。必须认真地引导群众在实践中正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进行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活动。就一个省来说,地域辽阔,情况千差万别,群众的觉悟和要求也不尽一致,而客观情况又在不断发展变化。即使上级的指示是正确的,也要从本地区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办法,才能有效地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领导者,
“不能当‘收发室’,简单地照抄照转。”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单位的领导同志,善于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那里的工作生气勃勃,卓有成效;相反,工作就起色不大。比如,我省农业实行双包责任制以后,如何使之稳定和完善,这是农村工作的新课题。省委和各级主要领导人及时深入到农村中去,通过总结典型经验,在全省农村普遍推广合同制,在充分协商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基础上签订合同,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合同制的办法,既利于国家计划指导,又利于基层领导和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订好了合同,可以使各方面利益得到合理的调节,使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得到切实的保障。
在农副产品收购政策方面,为了加强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计划指导,更好地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并照顾生产者的经济利益,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制定了2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基数,超过基数部分,有的由国家加价收购,有的平价收购,有的也可由农民自行处理。这就把政策的原则性和执行中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了,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有力地贯彻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效果是很好的。
总之,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经常不断地分析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具体情况结合起来。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
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是在实践中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任何一个领导干部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不愿到实际中去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是绝不可能增长才干的,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领导群众创造新的局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反对懒汉懦夫思想的根本原因所在。现在我们有的同志对这一点还认识不足,也缺少深入调查研究的经验,因而难于了解群众的思想脉搏的跳动,当然也就难以把群众的积极性恰当地组织起来。有的同志凭着过去的老经验,思想框框多,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所以工作打不开局面。陈云同志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最后讨论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可以防止官僚主义和摆脱事务主义,从会议桌上、文件堆里和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抓全局性的大事上来。凡这样做的,就可以了解真实情况,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心中有数,提出正确主张,避免一般化的指导和瞎指挥。毛泽东同志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这虽然讲的是战争,但对于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来说,也是如此。两年来,由于我们比较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接触到很多生动活泼的新鲜事物,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增长知识,工作也就比较主动了。
我省各级党委和省级各单位,正在努力学习十二大文件,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出今后二十年内和近五年内的奋斗目标和实施规划,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查看完整版本: [-- 深入实际 深入群众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