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庐山玉渊潭纪实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1月 -> 庐山玉渊潭纪实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吕远 1982-11-29 00:00

庐山玉渊潭纪实

第7版()
专栏:散文之页

庐山玉渊潭纪实
吕远
正值北京盛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同志们邀我去趟庐山。我在午夜登车,绕道湖南,直奔江西。赶到庐山脚下的南康宾馆,已经是第三个午夜了。导演和制片主任在等我。谈话间,他们说天明以后要去玉渊潭拍外景,问我去不去,我因为连日奔波,人困马乏,未及细说就倒头去睡了。
第二天早晨在餐桌边又说起这件事,我才注意到庐山玉渊潭同我家左近的北京玉渊潭三字一笔不差,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油然而生。他们又说那里有冯玉祥写的字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匆匆上车出发。
车行十多公里,弃车登山。走过观音桥畔,见一块牌匾,上写“天下第六泉”,岩下一汪清水;饮了一口,果然鲜美甘冽。过泉再爬过一带小山,便到了玉渊潭。出乎我的预料,北京的玉渊潭平静光洁,而这个玉渊潭奔腾吼叫,声震群山。抬头看,五老峰从云端劈天而下,上刺九霄,下切深谷,巨石杂陈,激流飞迸;俯首看,玉渊潭怒瀑直插涧底,潭下水色墨黑、汹涌翻滚,深不可测。据说一个日本旅游者曾买了一斤丝线,系石探测,线已尽而潭底无着。尽管可能有些渲染,但这里确实是个引人入胜、清人心脾的境界。
我在潭边的岩坡上出神地伫立了很久,感到神志清澈、身心清爽:似乎昨天离我已经很远,而明天离我如此临近,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我仿佛失去了纷乱的杂念,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思绪……我想坐下来沉思一会儿。一低头,我忽然看到脚下踩着一个石刻的大字,赶紧回身一看,原来在我所站的岩坡上满是刚健雄浑的斗大隶书;不是几个几十个字,而是一二百个笔力强劲、气势宏伟的大字,仔细看去,字字端庄严正、笔笔入石经寸,间矩平直,从坡顶直排下来,漫漫然布满半坡。那字体,正是冯玉祥先生的笔迹,比起他在泰山所写的字,更为坚实成熟。那是节录墨子的一段话“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何以知其然也?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看着看着,我觉得这些字,字字千钧,裂石有声,象一队队武士跃然石上。冯玉祥将军那忠贞爱国、刚直不阿的倔强性格,以及他对于背离人民的蒋介石政府嫉恶如仇、口诛笔伐的气概,充斥整个山间。那是他在为国难而四处奔走,几度披甲抗日都被迫赋闲之后愤然挥毫的。在墨子的一百六十余字之后,他以楷书刻在石上道:“此墨子之言也。昔贤论道经邦,盖欲天下后世知所取法,奠国家于磐石之安。余游匡山,如入桃源,因冀国家之治安如庐岳,持节录墨子之语,镌刻于此,以告当世……”字里行间,包涵了这位爱国将军的多少忧虑、悲哀、愤怒和希冀呵!——我从字迹上抬起头来,忽然感到一股热气扑面吹来,好象冯玉祥将军正在山谷间举起手臂,那轰鸣的潭水声正象他的呼号,一种为祖国、为人民的未来而由衷关注的呼号。他在四十六年前留下的这漫坡石刻大字,这治国安邦的宿愿,依旧是如此炽热地烘烤着祖国大地,激动着我们的心!
太阳从树间洒下斑斑阳光,暑气慢慢升腾起来。我坐在坡顶上久久体味着这诞生整整百年的人的心境。我脚前的石缝中到处都堆满了金黄的松针,如果有谁拾起这些松针,在这里烧一壶观音桥畔的甘泉水,沏一杯这庐山的云雾茶,坐在这玉渊潭边细品慢赏,那该是多大的乐趣!——但是,当年的冯玉祥将军没有这种闲情,他不是在这里消遣世虑,而是俯在石头上镌刻从政为民、赏善罚暴的大字;今天到这里来的八一制片厂的同志们也没有这种逸致,他们正忙碌着拍摄共产党人必须同人民血肉相连的故事影片。我看见摄制组的同志们正在潭边的石坡上拍戏:几个衣衫褴褛的红军伤员坐在石头上听陈毅讲话,陈毅同志拄着木棍跛着腿走到他们身旁,劝那些战士到老百姓家去作儿作女,以保存革命力量。他对不愿离开部队的何山虎说:“我们本来就是人民的儿子嘛,……我相信,只要是块金子,埋在啥子地方也不会变色!”他的声音从潭边向山间传开,四山都在回应:
“只要是块金子,埋在啥子地方也不会变色!”……大约陈毅同志在南方说这番话的当时,正是冯玉祥先生在这里凿石抨击蒋介石丧失人民的时候,历史是如此雄辩地证明:赢得人民的政党,就一定能胜利,丧失人民的政党就必然要失败。
不知是摄制组的谁在我身后收听半导体收音机,我清楚听到那是电台正在广播十二大报告的摘要,声音庄严而且热情:它论述着党风问题是关系着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它告诫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容易有脱离群众的危险。我听到胡耀邦同志说: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自觉地为人民谋福利,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不知为甚么,这些话在这玉渊潭边,在读过冯玉祥的刻字之后,在重温陈毅同志的遗言之后,听来分外中肯、分外动人、分外亲切。这要比在潭边独酌松针煮的云雾茶更加馨香、更加清心、更加醒神。
但愿每一个到庐山的同志,都能到这玉渊潭边深思一下。难道这漫坡石刻大字,不值得我们在未来时时刻刻引以为鉴戒吗?……
1982年9月7日返京路上


查看完整版本: [-- 庐山玉渊潭纪实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