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1月 ->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林利 1982-11-30 00:00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第5版()
专栏: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林利
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最初的日子里,在列宁所从事的繁忙紧迫的活动中,文化建设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后,不论在国内战争年代里,还是战后,他都是一贯地探讨、解决文化建设问题。列宁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文化建设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关系,关于文化建设同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的关系,关于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等观点,至今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关系
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在列宁同许多人的论战中,文化问题就是争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还在1894年,列宁就批驳了自由主义民粹派所谓以文化取代革命的谰言。以后的年代里,列宁在关于文化问题的言论中总是愤怒地揭露沙皇俄国地主资本家及其御用文人垄断文化的局面,密切地注视着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人民的愚昧、闭塞、无知的状况。他认为,劳动者的完全的政治解放,才是真正提高其文化水平的保证。
十月革命前后,从第二国际的考茨基到俄国的苏汉诺夫等人,都一再说,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培植社会主义是狂妄的事情。针对这类胡说,列宁明确指出:“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呢?”(《列宁选集》第4卷第691页)
列宁从当时俄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一些人的攻击,毫不含糊地说:“我们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先于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列宁选集》第4卷第687页)
列宁在这里首次使用了“文化革命”这个概念。根据1917年10月以后列宁的全部有关论述来看,文化革命就是全体人民从掌握文化到高度发展文化的整整一个历史过程,就是劳动者在精神生活方面发生极深刻变革的过程。具体说,文化革命大致包括以下内容:国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对文化遗产的批判和继承,科学的高度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等等。从内容上说,文化革命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这就是说,根据列宁对文化革命所规定的任务来看,文化革命不是政治革命。
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政权由工人阶级掌握,是文化革命的决定性前提,反过来,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提高则又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苏维埃政权得以巩固的必要条件。因为,工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广大群众参加国家管理,都需要文化条件。列宁就是这样论证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同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的。
著名的国际工运活动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蔡特金,在关于列宁的回忆录中提到了他们之间的一次谈话。蔡特金觉得列宁不必为文盲问题而特别苦恼。她认为文盲的状况反倒减轻了俄国革命事业的困难程度,因为俄国工农的头脑不致于充塞资产阶级观念。革命的宣传鼓动是在未开垦的土地上播种,这比砍伐一片原始森林后再播种和收获要容易得多。列宁答道:“对,是这样。不过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确切些说,是在我们斗争的一定时期里。文盲状况同夺取政权的斗争,同破坏旧国家机构的必要性是相容的。但是,难道我们只是为了破坏而破坏吗?我们之所以破坏,是为了重建更好的东西。文盲状况同恢复任务是完全不能相容的……。”(蔡特金《回忆列宁》1955年俄文版第15页)
新生的苏维埃国家承继了沙俄留下来的文化落后的沉重包袱。俄国有世界闻名的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巨人,创造出属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财富。但是,广大劳动人民却被剥夺了起码的受教育的权利。据统计,那个时期九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中,文盲占73%。这个包袱严重地妨碍苏维埃国家的经济恢复和建设,妨碍国家机关的改造。
这种状况说明,列宁为什么在十月革命的最初的日子里,就迫不及待地着手文化改革的第一个步骤,这就是消灭文化领域内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使劳动大众获得文化。当年的许多有关的决议条例都是列宁及其战友所作的努力的见证。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并没有能够中止列宁对文化建设的关注。1920年10月,正当红军在国内战争战场上和弗兰格尔等白匪军进行殊死斗争的时候,列宁在俄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青年团的任务》的著名演说。这篇振奋人心的演说,不仅对青年人,而且对成年人都有巨大的感召力量。演说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号召,首先意味着要求青年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共产主义教育,成为有觉悟的建设新社会的主人。列宁说:“你们面临的任务是全国的经济恢复工作,要在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电力的现代技术基础上改造和恢复工农业。你们完全了解,不识字的人不能实现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们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样的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列宁选集》第4卷第350页)
列宁的这篇演说和其他一系列著作,如《论合作制》、《宁肯少些,但要好些》、《论无产阶级文化》、《论我国革命》等等,可以说是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国内战争后,一个新的矛盾突出了,这就是管理经济的问题,领导国家机关的问题。列宁清醒地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他说:“我们的政治权力是非常充分的”,“主要的经济力量操在我们手里”。拥有这些主要力量,究竟还缺什么?他一针见血地答道:“缺什么,很明显:做管理工作的那些共产党员缺少文化”,“做负责工作的党员没有足够的做管理工作的本领”,可是,“即使处理最简单的国家事务也必须有文化”。(《列宁选集》第4卷第636、637、644页)
列宁对这种状况抱着极为焦虑的心情。为了建立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机关,就需要文化,需要有知识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而这种人却很少。因此,列宁说:“为了革新我国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选集》第4卷第699页)
列宁的“学习共产主义”的号召,也包括建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树立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
列宁在强调从事经济建设、政权建设必须有文化知识的同时,明确提出新社会的建设者应当成为觉悟的共产主义者。列宁批驳了那种以为只要阅读共产主义教科书或小册子,甚至只要知道共产主义学说的结论或口号就可以算作共产主义者的错误观点。他科学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就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他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列宁全集》第31卷第283页)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本身就是世界人类文化的伟大成果,因此,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不是在空地上生长起来的,它必须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全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这一论点本来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却遭到来自“左”的方面的猛烈抨击。对文化遗产持虚无主义的否定的态度,这正是“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根本特征。为了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并把它推向前进,列宁对“无产阶级文化派”进行了坚决斗争。
“无产阶级文化派”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性。这种反动观点不仅在文艺界有市场,而且在其他文化领域,如教育界,也有影响。例如,他们竟公开宣扬取消大学教育以及诸如此类的谬论。当时劳动人民看不清它的反动本质,又十分向往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曾经是很有市场的一个组织。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类型的文化。然而这决不等于说,要斩断文化发展的长流,要摈弃文化遗产。每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必然要继承过去的文化成就,才能建设自己的文化。摧毁和抛弃以往文化中一切反动的腐朽的东西,为新社会珍惜人类多世纪以来积累的一切宝贵的东西、一切进步的文化遗产,并创造性地发展世界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成果。这就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极重要的思想。
列宁深刻理解文化科学知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因而一贯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
十月革命后,列宁就考虑到社会主义建设将越来越多地需要知识分子发挥作用。
在苏维埃政权初期,由于列宁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把大批爱国的、有民主情绪的知识分子团结过来,使他们参加社会主义的实际工作,体会到自己的工作有益于社会。在当时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列宁极其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尽最大可能为他们创造工作条件,安排多方面的支援和合作。
与此同时,苏维埃政权和党在列宁思想指导下,为广大劳动群众铺平了接受教育和文化的道路,成立了新的高级学府和科研机关,使大批工农出身的青年以及参加过革命和战争的工农干部都得到了受教育、掌握专门知识的机会。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队伍。
由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国家和党中央在文化建设方面所作的巨大努力,只在短短几年里,尊重知识,渴求学习,在广大青年和工农群众中就已蔚然成风。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建设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其中许多光辉思想还需要我们去认真发掘和研究。


查看完整版本: [--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