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争做翻两番的突击队——共青团十一大侧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2月 -> 青年争做翻两番的突击队——共青团十一大侧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砚 于国厚 1982-12-31 00:00

青年争做翻两番的突击队——共青团十一大侧记

第3版()
专栏:

青年争做翻两番的突击队
——共青团十一大侧记
本报记者 张 砚 于国厚
党的十二大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我国有两亿五千万青年,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朝气蓬勃地战斗在生产第一线,是四化建设的一支重要突击力量。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很大程度要依靠和取决于跨世纪的这一代青年。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同志向团的十一大作的工作报告,表达了我国青年一代跟随党,为完成翻两番的伟大任务的坚强决心,充满了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光荣感。
创业者的青春最美丽
“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到处是创业者大有作为的场所。”来自各条战线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代表,谈起这方面体会格外深切。
潘生清是陕西省榆林县补粮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的代表。十二年前,她们那里的黄沙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农业生产发展。50多名姑娘志愿来到荒无人烟的沙口奋战,建造了30多条50多华里长的防沙林带,造林2,500多亩。她们用辛勤的劳动,在沙漠造出“绿洲”,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面貌。解放初期,胡耀邦同志亲自组织“北京青年垦荒队”到北大荒创业。二十多年来,“垦荒队”所在的农场开垦40多万亩土地,每年为国家贡献大批的粮食,使千里荒原变成了“大粮仓”。好儿女志在四方,要开发祖国的每寸土地,他们把火红的青春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感到无上光荣。创业者们的业绩,得到代表们的称赞。
在八十年代,青年这种不怕艰苦,勇于献身创业的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徐州矿务局团委书记于文付告诉我们,义安矿综采二队有位名叫朱保平的青年矿工,井下采煤时,不幸负伤失去了一只手。领导安排他在井上工作,他谢绝了,仍然坚持战斗在井下生产第一线。他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一位姑娘的爱情。在今年春天召开的江苏省煤炭系统先进表彰会上,小朱被评为劳动模范。在会上,代表们一致推举朱保平和他爱人双双到北京出席全国煤炭系统表彰大会,大家又评选他为全国煤炭劳动模范。高扬文同志亲自到住地看望勉励他们。小朱堪称是一位有献身精神的好青年,他得到人们的赞誉,是理所当然的。青春只有在艰苦创业的奋斗中度过才有意义。这些青年豪迈地说:当四化的宏伟蓝图化为现实时,回首往事,我们决不会因自己虚度年华、无所作为而悔恨。相反,因为自己为翻两番出了力,流了汗而感到欣慰。
不计报酬的劳动态度最高尚
我们访问了来自两个突击队的代表。一个是北京市第六建筑公司二工区四队抹灰青年突击队队长、全国劳动模范隋世忠,一个是山西大同矿务局同家梁矿青年综合机械化采煤队团支部副书记王月山。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里,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成绩。隋世忠突击队自1980年成立以来,月月提前完成任务,平均质量、效率、节约指标等都符合全优标准,创造了十八人每天喷灰900平方米的公司新纪录。在炎热的夏天,施工队规定工作时间是六小时,可是,为了改变首都人民住房难的状况,他们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同家梁矿青年综合机械化采煤队自1974年建队以来,年年月月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去年和前年连续夺得全国综采甲级冠军。今年又提前127天完成生产任务。矿务局规定每人每天完成16吨煤炭的生产任务,他们加班苦干每天挖煤46吨。
与付出的巨大劳动相比,他们得到的工资收入是低微的,为什么他们还加班加点拚命干呢?对于这个问题,两个队的青年代表回答得很简单:“我们的队员都是共青团员和先进青年,不能给多少钱干多少活,这叫发扬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广大团员青年正是以共产主义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劳动和工作,因此他们有使不完的劲,干不完的活,精神愉快。实现翻两番的目标,有多少事情要做,有多少艰巨的任务需要青年去突击,去献身!青年是愿意用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来建设灿烂新生活的。王兆国同志在报告中再次提出树立不计报酬的共产主义劳动态度,很有针对性,受到代表们的一致称赞。大家说,共青团只有高举这面新时期英雄主义的旗帜,才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四化宏伟大厦的建成,作出卓越的贡献。
刻苦学习科学文化最有出息
代表们谈到,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青年中刻苦学习文化和科学技术的风气越来越浓厚,在不少地方出现的“科学热”中,青年是一股劲流。江苏团省委今年4月在南京市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在职和待业青年中,90%以上要求自学成才。6月,他们在南京进行高等教育自学指导,短时间里就有4万青年报名参加。青年中开展的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窍门、小建议的“五小”活动,方兴未艾,吸引了很多青年。山东省德州地区团委书记蔚立臻同志说,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科活动发展到集体、个人一齐上,形成了队、组、户相结合的新农科网。青年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已成为农村最活跃的一支科技力量。“想高产,搞科研;要想富,学技术”,已成为广大农村青年的口号。今年全区招考录用的27,000多名三级以上农民技术员中,70%是青年。许多青年农科骨干以他们的真才实学得到了群众的信任。他们“开会有人围,下地有人找,走路有人拦,回家有人等”,很“吃香”。青年从事农科活动的路子越走越宽广。当前,除了搞科学种田以外,天上飞的(蜂),地上爬的(土鳖),水里游的(鱼),树上长的(水果)等,都成为农村青年研究的对象。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谁就有出息。青年们学习的愿望如此强烈,活动的范围如此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大家说,看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就看她的年轻一代是否勤奋学习。在学校、工厂、农村以及每个家庭里,大批勤奋学习、勇于革新的青年涌现出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就大有希望。
文明“窗口”传播文明新风最光荣
我国青年在移风易俗中“开风气之先”。从事商业、服务、教育、卫生工作的青年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同直接进行物质文化生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一样光荣和重要。他们把自己的岗位称作文明“窗口”。在文明“窗口”传播文明新风,已成为他们的光荣职责。
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积极分子曲肃云,在医院做护理员工作。她把病人当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照料。在病人多,病情重,护理人员少的情况下,她不怕苦、不怕累,热情主动为病人理发,喂饭,洗脏衣服。被誉为“患者的贴心人”。她说:“我最大的快乐是,看到病人康复、精神愉快地出院,奔赴工作岗位。”
用什么来衡量象曲肃云这样心灵美的姑娘的劳动价值呢?被群众称为“活雷锋”的江苏省南通县饭店服务员范杰霞说得好:“我们通过文明服务,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就能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这样,我们不在炉旁也能产钢,不在田头也能产粮。”
有志气、有能力的青年一代,不会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查看完整版本: [-- 青年争做翻两番的突击队——共青团十一大侧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