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2年12月 ->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江绍贞 1982-12-31 00:00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第5版()
专栏:学点民国史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日本帝国主义自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三省之后,本着蚕食中国以至最后独占中国的既定方针,加紧作侵略华北的准备。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制造伪满洲国的同时,即大造“热河为满洲国土”、“长城为满洲国界”的舆论,并集中优势兵力在东三省境内疯狂镇压抗日义勇军,以解除它侵热的后顾之忧。
1933年元旦,日军故意在榆关制造事端,随即炮击临榆县城。我国驻临榆的东北军第九旅何柱国部官兵忍无可忍,奋起还击,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国民党政府惟恐事态扩大,不肯支援,3日,榆关失陷,城内商号、民房毁于日军炮火者500户以上,民众死伤千余人。日军占榆关后,于10日占九门口,接着向锦州、通辽、绥中等处集结兵力,准备三路进攻热河。
面对日军的侵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月17日发表宣言,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立即武装民众的三个条件下与国内任何军队订立抗日的作战协定。平津沪等大城市的工人、学生、商人,各地民众团体、爱国将领纷纷通电要求抗日,就连一些参加“剿共”的国民党军将领也不断请缨。但国民党政府仍幻想国联的所谓对日制裁,而不作认真抵抗的准备。日军便于2月下旬以第六、第八两师团向热河进犯,守军万福麟等部纷纷溃退。日军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抢掠,无所不为。3月3日,热河省主席兼第五军团总指挥汤玉麟闻平泉失陷,即率部弃省会承德西逃丰宁。4日午时,日军先头部队128名不费一弹即占领承德。
热河旬日之间为日军侵占,全国人民极为悲愤。蒋介石在全国同声谴责下,竟将丢失热河的责任转嫁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张学良身上,迫张引咎辞职,由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取而代之。为给何应钦的嫡系部队及应付群众的舆论,调了中央军第二师(师长黄杰)、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和八十三师(师长刘戡)三个师北上,统由第十七军军长徐庭瑶指挥。
日军占承德后,随即分兵攻击长城各口。3月4日,日服部旅团从凌源出发占冷口。6日,为晋军三十二军黄光华师夺回。9日,服部、铃木两旅团联合先遣队进犯喜峰口,占领北侧长城线山头。驻遵化西北军二十九军宋哲元部一○九旅旅长赵登禹派王长海团急往救援。官兵们抱国耻奇痛,组大刀队500名于晚间潜登日军所占山头,出其不意地将山头日军砍毙。大刀队亦多数壮烈牺牲。次日,日主力部队抵达,下令三日内攻下长城各口。其步兵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向喜峰口、古北口等处全线猛攻。时二十九军主力部队亦相继抵达。赵登禹率部伏处各峰峦幽僻处,待敌炮火暂戢,敌兵临近时,蜂拥而出,用大刀砍杀。赵负伤,仍督战,士兵更英勇,给敌以重创。同日,中央军关麟征部开抵古北口,官兵们激于爱国热情,与东北军王以哲部共同抵御日军第十六旅团的进攻。11日晚,赵旅与佟泽光旅分两翼绕敌后,占领日炮兵阵地,毁其大炮18门,烧其辎重粮秣。经过几天战斗,古北口方面国民党中央军三个师轮番上阵,遭受重大伤亡,12日退守南天门阵地。而喜峰口方面,日军虽多次进攻,终未得逞,14日后撤至半壁山。其后,日军在罗文峪、冷口分别发动过几次进攻,均遭守军抵御而未达目的。
长城抗战不仅给骄妄的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而且显示了中国军队抵御外侮的士气与能力。全国各界强烈呼吁国民党当局趁时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收复失地。但是,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4月上旬,他连续在江西对“剿共”军将领训话,说什么“我们的敌人不是倭寇而是土匪(对红军的诬称)”,宣称:“凡我‘剿匪’将领,嗣后若再以北上抗日请命,而无决心‘剿匪’者,当视为贪生怕死之辈,立斩无赦”。同时请出他的盟兄黄郛出任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对日交涉妥协。黄郛是有名的亲日派,他一受命就在上海频繁地与日人密洽妥协途径。日军早已窥破蒋介石的态度,以加紧军事进攻来取得蒋介石的投降。4月1日进攻滦东,侵占沙河寨、石门寨。接着,又增加兵力,再次猛攻长城各口。我国守军奋勇御敌,但孤军无援。在何应钦撤退命令下,11日放弃冷口,13日撤出喜峰口。滦东守军何柱国等部也遵何令向滦河西岸撤退。日军侵入滦阳、秦皇岛一带。这时,日军想在平津用收买汉奸从内部策反的办法,在华北制造第二个伪满洲国,一度将滦东日军撤返长城附近。至5月初,策反不成,再次加紧军事进攻。当南天门阵地争夺战正烈时,12日,黄郛竟按照日驻沪武官根本博的意图,密电何应钦,提出将古北口附近、南天门中央军撤至密云后方牛栏山一带,以换取日军停止进攻。13日何应钦令南天门守军撤退。但日军并不以此为满足,几天之内跟踪侵占密云、牛栏山、平谷;滦东日军亦渡滦河占唐山、玉田、三河、香河,对平津取包围之势。
日军虽然进逼平津,但担心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干预,还不敢冒然占领,便加紧以军事威胁迫国民党政府订立城下之盟。5月17日,黄郛赶抵北平。22日,行政院长汪精卫密电黄郛:“除签字于承认伪国,割让四省之条约外,其他条件皆可答应”。当晚黄郛亲至日海军武官宿舍与日代办中山、武官永津、藤原会谈,接受日方提出的撤兵线及“今后不准有一切之挑战行为”等条件。25日,又派军使往日军阵前求和。同日,何应钦电令前方部队,按日方指定之线撤兵。31日,派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与日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在塘沽正式会谈。熊斌在日方事先拟定的条款上一字不改地签署了《塘沽协定》及附件“觉书”。“协定”内容为:(一)中国军即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之地区,尔后不越该线而前进,又不行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二)日本军为确认第一项之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以行视察,中国方面对之应加保护,并与以各种便利;(三)日本军如确认第一项所示规定,中国军业已遵守时,即不再越该线追击,且自动概归还于长城之线;(四)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域内之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任之,上述警察机关不可用刺激日本感情之武力团体。“觉书”内容是:
“万一撤兵地域有妨碍治安之武力团体发生,而以警察力不能镇压之时,双方协议之后,再行处置。”
《塘沽协定》的签订在全国引起极大的愤慨。“协定”把中国军队在自己国土上抵御外国侵略的正义战争,竟颠倒黑白地说成是挑战扰乱;“协定”不仅事实上承认了日本所占东北四省的合法性,而且将冀东19县划为停战地域,无形中造成中国领土的又一次割裂;还以所谓“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以行视察”为日本预置了侵略的借口。从此华北危机日益严重,华北事变接踵发生。但是中国人民大众决不容忍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蒋介石等的卖国投降,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一个伟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不久即在华北和全国广泛兴起。
(江绍贞)


查看完整版本: [-- 长城抗战与《塘沽协定》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