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战斗在召唤——中国乒乓球队集训散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3月 -> 战斗在召唤——中国乒乓球队集训散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刘小明 1983-03-31 00:00

战斗在召唤——中国乒乓球队集训散记

第3版()
专栏:体育

战斗在召唤
——中国乒乓球队集训散记
本报记者 刘小明
距37届世乒赛还有二十多天,中国乒乓健儿很快要出征了。比赛是对训练的检验。这里记述的是乒乓健儿训练的几个片段。
多想一些困难
人们在训练房里没有见到女将的身影,一打听,原来她们到附近的体育馆训练去了。
走进体育馆大门,只听比赛厅里传出震耳的欢呼声、掌声,还夹杂着口哨和喊叫声。莫非这里正在进行比赛?可是观众席上空无一人。进入大厅一看,童玲、曹燕华、齐宝香她们正在这里进行模拟训练。那些声音是从扩音器里传出的。
行家告诉记者,在体育馆打球和训练房打球无论是光线,还是心理感觉以及场地气氛都有很大不同。为了使训练近似实战,队员们常到体育馆训练。没有观众和比赛气氛,他们就把上届团体决赛录相带的声音转录下来播放。开始有的人觉得很不习惯,太吵。教练说,比赛时噪音还要厉害,你们怎么办?
练习中,曹燕华的对手打了几个怪球,小曹不是落网就是出界,很别扭。张燮林教练走过去说:“光想舒舒服服地练不行,要把困难考虑得多一些。比如上届比赛,你们的对手没有使用两面不同性能球拍,这一届就有可能用。如果不多准备几手,就有可能出现意外。”
老将回“老家”
从运动员宿舍的一间屋里传出阵阵笑声。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同志回“老家”来了,正在和年轻的乒乓球队员们座谈。听说有几位初次参加世界大赛的小将,对打外国强手总犯嘀咕,怕打不好。徐寅生说:不要怕,实际上外国人更怕我们,中国队是世界冠军嘛。这次我们的主力更加成熟,比上届更有底了。但是我们不要背上冠军包袱,不要总想着七个奖杯。上届我们没有想到拿七个杯子,结果拿了回来。现在,我们当了世界冠军,仍然要一分一分地去拚。
座谈中大家谈到一个“迷信”问题,有的队员年纪不大,可是怪想法不少。比如,有的人对于比赛前把手表交给谁保管,看得很神秘,认为只有交给某人才能取胜。再如,有的人只迷信某种颜色的球衣,认为穿上它比赛才能取胜,哪怕它脏得不能穿了也得穿。还有人对胜过自己一次的对手很迷信,认为这是自己的克星,遇上他必然凶多吉少。
针对这些思想,徐寅生联系自己打球时的体会,谈了许多诚恳的意见。他很支持队里请运动心理学专家来讲课,帮助队员们分析、解决思想问题,进一步增强信心。
不要忘记他们
“这一次有没有你去?”很多队员经常遇到亲友们的询问。
名额总是有限的。在中国乒乓球队里,不管是主力队员还是陪练队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采访中,记者见到中国的“克兰帕尔”——成应华和“约尼尔”——黄统生正在陪郭跃华和范长茂训练。这次代表团名单上虽然没有小成和小黄的名字,但他们的情绪并没有低落,练得是那么起劲。辽宁队有个名叫韩华的小伙子,高高的个子,左手直握拍。36届前集训时,他曾模仿朴英顺,帮女队员训练。这次他又前来参加陪练。他和来自四川的戴树元,来自山西的李根生不仅认真帮助主力选手训练,而且主动承担起后勤工作。周兰荪教练再三对记者说:“一定不要忘记写写他们。”是的,他们的精神对于即将出征的同志是一种极大的鼓舞,激励着战友们为了祖国的荣誉去拚搏,去战斗。


查看完整版本: [-- 战斗在召唤——中国乒乓球队集训散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