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南泥湾与莫索湾——访新疆莫索湾垦区150团场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3月 -> 南泥湾与莫索湾——访新疆莫索湾垦区150团场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陈勇进 1983-03-31 00:00

南泥湾与莫索湾——访新疆莫索湾垦区150团场

第5版()
专栏:通讯

南泥湾与莫索湾
——访新疆莫索湾垦区150团场
本报记者 陈勇进
路边那笔直的白杨树半腰,黄雀搭了很多窝巢。燕子飞来了,蜜蜂也飞来了。
渠道里的清澈流水流向田里,那大片的农田,被茫茫的林带紧围着,黑色的羊群(卡拉库尔羊是黑的)在田野里吃草。
在这里,悠扬的歌唱南泥湾的曲子,在空中回荡,特别动听。
这就是我国西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腹地——莫索湾垦区。当年开垦南泥湾的老战士,带领新战士,把这人不到、鸟不落的大沙漠改造成富饶的地方,正是他们给这里带来了春天。
我到达150团场第二天,党委书记魏国安,副团长赖宏光约我去团场西北的气象站、治沙所看看。老魏说,到了那里,你就能看到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面貌,就更能理解我们怎样把沙漠变成良田。
150团场在莫索湾的4个团场中,是开发最晚的。五十年代初,我国经济条件还很困难,没那么多钱用来投资垦荒。开发南泥湾的老将们就率领新老战士节衣缩食,艰苦创业。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他们打一口井是苦碱水,再打一口井还是苦碱水;当时,就连这苦碱水,每人一天也只能分到一茶缸。
开发莫索湾和开发南泥湾一样: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受益。从1958年开始,他们的工作就是搬沙丘、填沟壑,造良田。魏国安计算着,那些年,他们搬沙丘2,000个。莫索湾地方下雨极少,用水都是从石河子北面水库里来。他们挖干、支、斗渠道2,400里。从此,大沙漠里有了清澈的流水,林带慢慢地起来了,扩展开了。在大林带中,他们营造网格护田林。在绿洲外围的沙丘上,育草固沙,还在渠道两旁植上树。
到沙漠气象站虽然只有20多里路,却走了好长时间。我问老魏是哪里人?他笑着回答,就是这里人嘛!我说老家是哪里的?他说河北唐山。在小学、中学读书时,常能听到《歌唱南泥湾》、《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曲。他一听到这两个歌子,就恨不得也到新疆开荒。中学毕业后,他上书团中央,请求批准到新疆来;团中央很快批准了他的请求。真是天空任鸟飞啊!魏国安来莫索湾开荒很努力,领导上叫他到石河子农学院读了二年书,又回莫索湾了。魏国安在唐山老家十七年,在莫索湾二十七年。他说,回老家可不习惯,住几天就想回新疆来,天天想着莫索湾!说实在的,到哪里找莫索湾这样的好地方,细米白面常有吃,牛羊肉随便买,谁家一年不吃个千八百斤水果。
谈到150团场的农业生产,魏国安说得简单明了,就是农业技术的细微末节,也说得清清楚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了思想,扩大了自主权,他们算细账:1亩小麦单产350斤,可盈利15元,种1亩棉花,单产100斤,可盈利80元。他们大胆地调整作物布局,种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棉花从1万多亩增加到4万多亩。1980年摘掉了亏损帽子,盈余178万元;1981年盈余380万元,去年盈余近400万元。150团场扭亏为盈的另一个办法,就是推行生产责任制,定产量,定财务,定上交,超产奖,减产罚,谁也不再想吃“大锅饭”了。
到了气象站,就到了莫索湾的尽头。北面是起伏的大沙漠。老魏喊赖宏光陪我看看沙漠植物去。赖宏光是专管林业的副团长,今年四十五岁了,老家是广东潮安。赖宏光说,莫索湾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的大风口。这大风口的风厉害得很,没有林带,作物很难生存。人们刚到莫索湾时,干得鼻子里流血。他们年年种树,堵塞风口;20里宽的大风口,已经堵了14里。如果有水,保证树木生长,很快就可以把这大风口堵死。他们象管理作物一样管理树木,树木成了挡风的墙。1961年5月间,一场8级大风,作物面积损失21%,近年也有时刮过8级大风,作物面积只损失0.9%。空气湿润了,下雨多了,冬天暖和了,夏天不那么炎热了。赖宏光说,他回老家看看也不习惯了,那么多人,那么大点土地,这里是多么广阔,多么富饶!
莫索湾的夜晚非常寂静。我的住处南面,水银灯透过密密麻麻的树木照射过来。我问魏国安,那是什么地方呀?老魏说,那是中学,看看去吧!我们的中学去年有35位同学考取了大学。我惊奇了,这里竟有这么好的学校,有这样多学生考取了大学,有什么窍门吧?老魏停了停说,只有两个字“发愤”。“发愤”该有多么大的力量。学生们考取大学是发愤,魏国安十七岁时报名来新疆垦荒,也是发愤呀,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不正是“发愤”二字的概括吗!


查看完整版本: [-- 南泥湾与莫索湾——访新疆莫索湾垦区150团场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