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语林采英》后记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4月 -> 《语林采英》后记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秦牧 1983-04-25 00:00

《语林采英》后记

第8版()
专栏:

《语林采英》后记
秦牧
《语林采英》,是《艺海拾贝》的姊妹篇。它和我从前写的那本书不同之处,在于它比较集中探索了语言艺术的问题而不是泛谈文学技巧。本书的主要部分,曾经在《作品》杂志连载了一年,发表时用的就是《探索文学的语言艺术》的标题。
《语林采英》这个书名,不待说,就是:“在语言的‘树林’里,摘几朵花儿”的意思。
列宁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它的第一位要素就是语言。因为文学如果不运用语言,任何丰富的形象和复杂的思想都是没法体现出来的。因此,高尔基这样说:“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创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虽然任何著作都需要使用语言,但是在对语言的讲究上,文学的要求可以说是最高最高的了。
我国历代的文论诗话,对于文学语言的问题,一向都是认真对待的。“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莫将死句入诗中,此法传来自放翁。”历代这类论诗绝句,都说明了生动、简练、新鲜、优美的语言,对于文学创作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各国的优秀作家,那些比较优秀和成熟的,除了具备其它的必需条件外,无不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下过一番苦功。他们初初跨进文学领域的时候,总是得在语言的“雄关”之前,经过一番苦战,击退了“艰涩”、“贫乏”、“粗疏”、“单调”、“繁冗”、“呆板”等等拦路“强人”,杀出关去,才能够跨上阳关大道,进入荡荡平川。因此,各国作家艰苦锤炼语言的故事,如果有谁汇编起来,很可以构成一部大书。他们有的向各式人等学习语言,把精采的说话都记在本子上,随时翻阅;有的跟在行人背后,或者走进下等酒吧,细听人们谈话,默记心头;有的在自己的房间墙壁上到处贴满了记录生动口语的卡片,随时接触背诵;有的把文章写成之后,大声朗诵,一连几回,甚至十次八次地修改。他们能够用生动活泼、准确鲜明、形象饱满、优美动人、抑扬顿挫、节奏和谐的文学语言,历历如绘地描绘复杂事物,曲折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几乎没有一个不经过艰苦攀登的历程。我们看那些作家们的各式各样的语言风格,有的象清澈的溪涧,琤琤淙淙地流淌;有的象浩瀚的江河,浪花汹涌地奔腾,有的象瀑布,有的象喷泉,看来各有各的妙处。但是,为了锤炼语言,他们在各各都下过一番功夫这一点上,我想却是一致的。
任何部门的学问,不探索下去则已,一探索下去,都有一个深邃的境界。就是一头动物、一只昆虫,一片金属,一粒原子,探索下去,道理也是这样。因为,正象植物的根,是向四面八方伸展一样;对各种事物探索下去,也是有它们复杂的“根”,也总得牵连到其它方面的事物。语言艺术的运用,自然也是博大深邃的学问。在这本小书里,我本着微薄的力量,尝试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点滴经验,从语言宫殿的大门旁边,探首望一望它广阔宏伟的景象。这主要是给初学写作者阅读的。更进一步走进宫殿的深处,就要靠读者们自己的努力了。
我为什么要尝试写这么一本书呢?原因是,在《文学基础知识》一类的书籍里,虽然大抵都辟有谈及文学语言的一章,阐论掌握和运用文学语言是如何如何的重要,但是,关于研讨文学语言问题的专书,却并不很多,初学者如果想研习一下,该怎样办呢?就让我也试写一本,来凑凑热闹吧!它并不是什么教科书,但是供人参考一下总可以吧!再说,我们这些拿笔杆子的人,不免经常收到读者来信,他们提出的问题,话并不多,但范围却大得惊人:“请问,怎样才能把意思完美地表达出来?”“你们运用文学语言的经验是怎样的?”等等,等等。接到这些信的时候,我时常“头大如斗”,只好苦笑。不答吗,他们是很诚恳来提问的;回答吗,一个人又哪有工夫写几万字,几万字一封的信来回答!况且,自己又是所知无多呢!腾出时间写这么一本小书,就可以督促自己进行学习,并算做对这部分读者的总的回答了。再说,这样的书,说不定对于想自修文学的社会青年,大、中学生,以至于部分语文教师有丁点儿参考价值,也未可知。考虑到这些,我就硬着头皮把它试写出来了。
在《语林采英》快要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广东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时候,我特写下这些话,向读者们做个交代。本书难免有不够妥善的地方,那就在初版出书,收集读者意见之后,重版之前,斟酌改正好了。


查看完整版本: [-- 《语林采英》后记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