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康藏高原的牧民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0年11月 -> 康藏高原的牧民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钳工 1950-11-29 00:00

康藏高原的牧民

第3版()
专栏:藏区通讯

  康藏高原的牧民
钳工
越过离康定不远海拔四千多公尺的折多山,再向西去,草原上出现了成千成百的牛群羊群和稀稀落落的帐幕。放牧的藏族少女,不时地发出悠扬的山歌,山歌荡漾在远山深谷,这就是西康高原上的游牧风光。
东起乾宁,西北至石渠、白玉,南到理化、巴安,散布着无数的牧区,牛场上的人,便终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穿牛、住牛、吃牛”,他们是一天也离不了牛羊的。每年缝上一、两套羊皮袄,严冬时穿新的,夏、秋穿旧的。牛皮做藏靴,羊羔皮、野狐皮做帽子。他们吃的,全在牛、羊身上,牛奶、酥油、奶渣、酸奶、牛羊肉,成了他们的生活必需品。多余的酥油,换取青稞、糌粑、食盐、茶叶和其他的日用品。如果养牛少、人口多,便得猎取野兽补助家用。牧民们没有庄房,全住帐篷。帐篷是用毛毡做的,每年剪羊毛一次,搓成线条,编成毛毡,这样的帐篷下大雨也不透水。扯帐篷的绳索,是用牛毛和牛皮做的。西康境内,山岭纵横,驮运物品,都要靠牛马,藏族人民不论男女,骑术精良,离开了马,便不能行动,每家都得喂上马一、二匹。
牧民日常的工作,男女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按照习惯,女的放牧、挤奶、取酥油。男的赶牛驮运。
牧场上的牛羊,一年四季分开地区放牧,每季的草场都得事先准备好,寒冬下雪,便把牲畜赶到较暖的地带。冰雪封山,牧区的牛羊,仍在冰雪中觅草根充饥,牲畜因为没草吃,饿死的也有,特别是住在海拔较高地带的牧民,牲畜每年饿死的更多,牧民们虽然知道割草存料,但因人力缺乏,不能储存草料。草场对于牧民是极端重要的,像甘孜的牧民扎希罗博,原在瞻化放牧,因为那边没有草场,便移到麻书土司家的罗锅梁子。牛场上的人,往往因放牧越过草场界线,发生争吵械斗的。像炉霍阿色马村和道孚鱼科乡连界,因界务纠纷,发生械斗多次,结果阿色马村的牧民被驱逐到朱倭后山的卡娘村。
牧民对牲畜的饲养管理极为粗放,每早驱牛上草原,傍晚就赶回帐幕地区,集合拴在固定地位的绳上,不给任何饲料,早晨放牧前,晚上拴定后,即挤取乳汁,乳牛每晨舐吮食盐,其余牛只,年给食盐一次,约二两,好马每月可给盐四两或二两。
牧民们最担心的是牲畜的疾病,特别是真性牛瘟,牧民毫无办法救治,往往眼看着成百的牛在短时期内死去。十五岁的兰珠智麻告诉记者:牛对咱们太重要了,死了一条牛,就像死了一个人一样,全家都会发愁。
牛场上的牧民,在解放以前是被贱视的。大汉族主义者叫他们“牛厂娃”,他们除缴纳牧地税外,有时还得献出酥油和无偿的劳役。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在牛场强行派差,贫苦的牧民给人家代牧,也没有什么报酬。连罗锅梁子的扎希罗博,从瞻化搬到甘孜,可是还要到瞻化去当差,因此,一般牧民的生活是很苦的。
解放后,人民政府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牧场情况,逐步地解决牧场中牲畜的流行性疾病及牧草问题,则康藏高原畜牧业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康藏高原的牧民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