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联合出效益——记嘉陵摩托车的诞生和发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5月 -> 联合出效益——记嘉陵摩托车的诞生和发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高集 1983-05-29 00:00

联合出效益——记嘉陵摩托车的诞生和发展

第2版()
专栏:

联合出效益
——记嘉陵摩托车的诞生和发展
本报记者 高集
近几年来,嘉陵摩托车已成为青年人喜爱的交通工具了。驾驶着它在路上奔驰,如挟风云,常使路人注目凝神。
它在重庆被人们誉为:“山城一枝花”。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这枝花是军民联合育成的。
生产它的嘉陵机器厂是一家军工企业。该厂1979年试制这种产品,在当年的国庆前夕造出了5辆样车,作为建国30周年的献礼。1982年,生产了7万辆,实际形成的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15万辆。目前,除西藏和台湾之外,“嘉陵”已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记者到秀丽的嘉陵江畔访问了这家军工企业。它是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老厂。尽管厂子不大,在过去军工任务仍然常常不足,有相当一部分生产力闲置着。可是,自从生产摩托车以来,特别是在1981年大批量生产以来,情况就大变了。1982年摩托车产值超过了军工产品的产值,达到总产值的55%。
搞“军民结合”,很多厂的规模比嘉陵厂大,设备比嘉陵厂好,技术力量比嘉陵厂强,可是为什么嘉陵厂却能脱颖而出,取得突出的成就呢?
原因就在于,当许多厂还继续被限制在部门所有制的圈圈里,关着门搞“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时候,嘉陵厂却能正确地执行中央在1980年提出的促进企业改组和联合的方针,果断地突破了部门所有制的界限,迈开大步走上了军民联合的发展生产之路。经四川省和重庆市有关部门积极“搭桥”,并在军工企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嘉陵厂在1980年9月底,同重庆地区以及四川其他城市的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组成了生产摩托车的经济联合体。这个联合体共有8个厂(3个军工企业,5个地方民用企业),各按自己的工艺分别承担了摩托车的各种零部件生产,而以嘉陵厂为“龙头”总装。联合体一组成,就产生了奇妙的经济效果。嘉陵厂在联合前曾测算,按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新建一座年产10万辆“嘉陵”式的摩托车厂,最快时间要三年,需投资1,700万元。但是,通过联合的办法,8个厂按专业化分工,各自发挥本厂的特长和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到了当年转产,当年完善生产线,在一年内就形成了10万辆车的生产能力。之后,8个厂又花了630万元的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在1982年形成了15万辆的生产能力。这样,既为国家节约了投资,又争取了速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辆摩托车有1,500多个零配件。这些零配件工艺都相当精细。8个联合厂只能完成其工作量的百分之八十几。因而他们以联合体为骨干,组织了110个协作厂配套生产,形成了一个以重庆为中心的生产摩托车的横向网络。专业协作的分工越来越细,也是嘉陵车生产能够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联合的过程中,也发生过不少枝枝节节的事情。譬如,主管部门主张在部内联合,地方上则主张就地就近联合。那么,究竟什么是联合的准则呢?是部门或地方的利益,还是其他的什么呢?嘉陵厂认为,应当以经济效益为准则。从这点出发,他们以优质优价为条件,“自由恋爱”,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因而,他们选择的联合对象以及协作厂,既有军工企业,也有民用企业;既有本地本省的厂,也有外地外省的厂。在联合体内部合理地协调经济利益——原则是:“利益均沾,亏损分担”,“龙头”厂不能计较肥水外流,在必要的情况下要适当地向同伙厂让利。正是由于他们坚持了这些原则,联合体日益壮大和巩固,显示出了它的优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经济政策,着重点是一个“活”字。嘉陵厂走军民联合发展生产的道路,正是走的一步活棋。这着棋不仅振兴了嘉陵厂,而且活了一大片。
联合体中的另外两个军工企业——红山铸造厂和华伟电子设备厂,参加联合体之后也都改变了单纯生产军工品的局面,学会了军工品和民用品两套生产本领,民用品的产值已分别达到两个厂总产值的32.7%和30.6%,比重大大高于整个军工企业民用品生产的水平。
5个民用企业都是小厂,在联合之前处境都不太妙,而在转产摩托车后,都有了“当家”的产品,一下子兴旺起来了。浦陵机器厂原来是一个亏损厂,参加联合体之后,1981年就扭亏为盈,1982年的产值比1980年增长了2.8倍。原来濒于关停并转境地的南川机械厂参加联合体之后,1981年的产值比1980年增长了3.5倍,实现利润增长了3倍;1982年更上一层楼,利润又比1981年增长了25%。在这两年内,这个厂新建了厂房、办公楼和职工宿舍,成为涪陵地区的一个发达企业。
由于生产发展,联合体各厂的职工增加了收入,有的厂还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的生活福利。有的厂还增加了职工,兴办了为摩托车生产服务的大集体企业。8个厂为社会创造了3,300多人的就业机会,增加的职工主要是各厂职工的待业子女。
两年中,8个厂先后被评为部或省的先进企业。
嘉陵车的生产带动了100多个工厂,参加工作和为它服务的职工约有两万多人。
嘉陵厂的领导人怀着不可抑制的兴奋心情,向记者预告:到1985年,嘉陵摩托车就将成为一个多品种的、繁荣的家族了。
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这株“军民结合”之花前程似锦。


查看完整版本: [-- 联合出效益——记嘉陵摩托车的诞生和发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