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信念的力量——记六届人大代表、营口市教育学院讲师曲啸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5月 -> 信念的力量——记六届人大代表、营口市教育学院讲师曲啸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史航 修国金 1983-05-31 00:00

信念的力量——记六届人大代表、营口市教育学院讲师曲啸

第3版()
专栏:

信念的力量
——记六届人大代表、营口市教育学院讲师曲啸
史航 修国金
在辽宁,曲啸的事迹象春风一样传播开来,成千上万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有的老工人送上名贵的盆景,表达对他的钦佩;有的失去父亲的女青年,诚挚地请他收下自己做女儿;有的知识分子甘愿为他完成学术专著翻译外文资料……人们受他感染,为他流泪,不只是因为他的遭遇令人同情,更在于他那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巨大力量。
逆境:没出现事业上的休止符
曲啸曾走过坎坷的人生道路。他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八天就被错定成“右派”,开除团籍。离开师大,他被分配到一所师范学校,在工作中改造。教室的明媚阳光,学生们的欢声笑语,把个人的委屈冲淡、溶解了。他积极向上,象大朋友一样和学生们朝夕相处,不料,竟落个“同党争夺青少年”的罪名,被劳动教养三年多。解除教养,摘掉“右派”帽子,已经妻离子散的曲啸,没有立足之地,只好到兴安岭下的一座劳改农场就业,牧马。人世间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似乎都与他绝缘了,但只要在祖国的土地上,怎禁得住真金默默地发光!曲啸是学心理学专业的,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为他驯马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用固定的鞭声和哨音做信号,多次强化,反复教练,时间一长,马群便按照人的意志有秩序地行动了。他看到亲手驯养的马,一匹匹上套驾犁去开垦荒地,感到莫大的安慰。
“文化大革命”中,曲啸被打成“反革命”,判刑二十年,坐牢十余载。但即使在牢房里,一身囚服也遮盖不住他的赤子之心。曲啸以主人翁的姿态站在机台旁,干活象争当劳模那样积极,很快达到五级工水平,经常开三台床子,汗水总浸透囚服,强迫劳动的机床在发挥自觉劳动的效率。他把监狱每月发的一元五角钱,几乎都用来买书,系统地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著作。
更可贵的是,被剥夺了一切权利的曲啸,并没有放下自己的专业。那是在林彪自我爆炸以后,依稀可见的一线曙光,促使他要抓紧时机,尽一份社会职责。长期的监押生活,曲啸感到罪犯的心理活动充满矛盾,极其复杂,但都有其特点和规律可寻。他抱着给劳改战线提供心理学依据的崇高目的,身为“犯人”研究犯人,把监狱当成活的资料室。曲啸从事这项科研活动,是冒着被加刑的风险秘密进行的。他对犯人中形形色色的表现,留心观察,伺机探问,以写学习“红宝书”体会等方式巧妙地做记录。他在狱中获得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下了十几本笔记,为著述一部国内还没有见到、世界上也极为稀少的《罪犯心理学》,做了充分的贮备和积累。现在,这本书的资料汇集整理和理论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大纲细目也已拟好,曲啸正动手挤时间写作。
顺境:才智象核裂变似地迸发
1979年1月,曲啸平反出狱后,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信念更执着了。他发自肺腑地说:“那些年,我个人受了很大的挫折和磨难,同一段时间,党所遭受的挫折和磨难不是更大吗?现在,就好象刚发生过一场地震,哪个孩子能因为受损失而抱怨母亲,伸手要赔偿呢?党的损失又让谁来赔偿呢?一家人共同受了灾,每个儿女都该用辛勤的汗水去弥补、去建设啊!”
年近五十岁的曲啸,象刚迈出大学校门那样,带着对工作的渴望和新鲜感登上讲台,多年被遏止的智慧和才华象核裂变似地迸发出来。1980年底,组织上把他从一所中学调到营口市教育学院。按国家规定,大学讲师每周授课4至6节。曲啸是全学院唯一的心理学教师,每周授课通常为24节,已经大大超负荷。但是,社会需要他,事业召唤他,他备课的内容更丰富、课堂更大了。
曲啸痛切地感到,十年内乱的最大后遗症是人们心理上的损伤。自己是心理学工作者,有责任为消除某些人的心灵污染而尽力。曲啸不会喝酒,却抽空到饭馆买一杯啤酒、一盘花生米,坐在那细嚼慢饮,时而和陌生的酒友攀谈,时而留心倾听青年们“酒后吐真情”。他也常到电影院门前转来转去,从一些人的穿着打扮,判断他们的追求;从他们喜欢什么影片、什么形象,捕捉他们内心的世界。他还常到教养院做调查,去年除夕之夜就是和劳教人员一起度过的。曲啸带着社会问题,登上了社会讲台,以他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为各行各业提供打开心灵之门的科学的钥匙;以他的亲身经历,启示人们坚信共产主义。
那是一个炎热的暑期,曲啸到盘山县棠树公社为百余名中小学教师讲课,每天8小时,连续讲3天。他知道,这些老师热情很高,但缺乏理论上的专门训练,把心理学知识传给他们,将在众多的学生身上结出硕果。曲啸白天讲完,深夜在小学校的教室里加紧备课,他忘记了疲乏,不知不觉,曙光映上了窗棂。讲完课,公社党委在赠给他的一面镜子上题写着:“久旱逢甘露,感谢育花人!”
另一堂课,曲啸受到更深的启示。他作为营口市组织的报告团成员之一来到盘山县。那一天,容纳1,500人的剧场连台上都坐满了。先登台的女同志刚讲10分钟,剧场突然停电,会议主持人很着急。曲啸说:“不用扩音器我的嗓门也够用,我先讲”。他站在台前,面对黑呼呼的大剧场开始讲演了。讲着讲着,他有些纳闷:全场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莫非人们都悄悄地走了?讲了近两小时,电灯亮了。他看见,台上台下不但座无虚席,过道上还增加了站着的听众,不少同志正在默默地擦泪……曲啸的感触太深了!有人不是说现在发生了“信仰危机”吗?我讲的不是摇摆舞,不是展览西方的花花世界,而是讲坚信共产主义,为什么听众坐在黑屋子里不走不散?人民是信仰、向往共产主义的!不是“信仰危机”,而是“精神饥饿”。人民需要情趣高尚的精神食粮,需要科学的传授方法,需要打动人心的说服力、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医治某些人的心理缺陷。
曲啸更热衷于普及心理学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工作了。他给幼儿园的阿姨们讲幼儿心理,给团干部讲失足青少年心理,给企业领导干部讲管理心理,给农村老大娘讲独生子女教育,给劳教人员讲伦理道德……近二年来已讲了近140场。人们听后都有豁然开朗之感,称赞他是“出色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人生哲理:“给”永远比“拿”愉快
曲啸对校内和社会教育付出那样大的超额劳动,物质待遇、生活条件应该相当优裕吧?他调到营口市教育学院的第一个年度,全家4口住在一间小仓库里,白天不开灯和夜晚一样昏暗。严冬季节,曲啸家四壁透风,他常常在冻得双脚不知往哪放、伸手难以握住笔的情况下坚持备课。他很体谅组织上的困难。学院处在初创阶段,连教学楼都是暂借的,这间小仓库是全院唯一能做家属宿舍的房产,尽管简陋也是自由的天地啊!这期间,在长春、大连、沈阳、哈尔滨一些名牌大学工作的同志,纷纷来信要曲啸去任教,那里的各方面条件自然比营口市教育学院好得多。曲啸知道,自己一走,学院的全部心理学课程,就只剩下贴在墙上的一张课表了。他认为,一个不肯经受创业艰辛的人,也不配享受现成的幸福。他毅然决定,留在营口。1982年,学院领导上咬紧牙关筹借一笔款,给职工们盖了8栋民房,一种是3间的,一种是两间的。房子怎样分配?对其中的一户,从领导到群众都没有异议:给曲啸3间,凭着他受过那样大的冤枉,凭着他出狱后突出的贡献。曲啸一看左邻右舍,5口人以上的等房户共9家,学院盖的3间房只7套。他觉得,不能把受冤枉的遭遇当资本,伸手要这要那;挤了人口多的同志,自己家住得越宽敞,心里越憋闷。曲啸主动谢绝了3间房,只要两间(居住面积为一间)。于是,这位大学讲师就在全家共居的斗室里,在两个孩子写完作业才有他一张桌面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进行心理学研究。
“‘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的这句格言,也是曲啸做人的信念。他还说:“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40%的面调整工资,组织上准备给他长一级;他看到不少教师比自己收入低,没有“拿”而是让了。他在学院担负超规定的讲课任务,也没“拿”补助。他在社会上讲了那么多心理学普及课,拿讲课费符合政策,理所当然,但许多场次他讲完课带着一身疲乏抬腿就走。曲啸正是以无私地“给予”,表达他对党、对祖国、对共产主义事业深沉的爱啊!(《辽宁日报》供稿)
(附图片)
曲啸担任了营口市劳动教养院院外辅导员,图为曲啸正在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人生、道德、理想教育。 王建成摄


查看完整版本: [-- 信念的力量——记六届人大代表、营口市教育学院讲师曲啸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