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儿童文学大有希望——从江苏新人新作看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5月 -> 儿童文学大有希望——从江苏新人新作看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晓 1983-05-31 00:00

儿童文学大有希望——从江苏新人新作看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第5版()
专栏:文艺评论

儿童文学大有希望
——从江苏新人新作看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周晓
近几年来,江苏省儿童小说创作越来越活跃,新作者不断涌现,可以这样说,在江苏已经出现了一个儿童小说创作的中青年作家群。透过江苏省儿童小说创作这一隅,我觉得中国儿童文学是大有希望的!
衡量创作成绩的大小,主要看作品的质和量。《儿童文学选刊》是一个荟萃全国各地儿童文学佳作的刊物,据统计,该刊创刊两年以来,儿童小说创作比较活跃的五六个省区,入选的作品一般为六至八篇,江苏则为十九篇,而且,其数量几乎是逐年成倍递增:1980年,两位作者的三篇作品;1981年,六位作者的五篇作品;1982年,十二位作者的十一篇作品。
1979年是儿童文学创作从复苏进入迈步的一年,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有影响的小说中,其中就有两篇出自江苏青年作家之手:程远的《弯弯的小河》和方国荣的《失去旋律的琴声》。1980年以后,程玮、黄蓓佳、刘健屏三位青年作家表现出了他们旺盛的创作力。1981年和1982年,又有一批儿童小说新作者带着他们很有生气的作品和读者见面了,这里有金曾豪(常熟市)、范锡林(靖江县)、丁阿虎(江阴县)、茅庆茹(扬州市)、须一心(无锡市)等,形成了儿童小说创作新人辈出、新作纷呈局面。
这批新涌现的中青年作家在创作上有些共同的特色。
他们的作品富有时代感,生活气息较浓。如黄蓓佳的《心声》,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精细入微的感受力。这篇以学校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脱窠臼,创新意,从独特的角度刻画了一个性格敏感而又沉郁的孩子李京京的形象,读来有一种使人怦然心动、余意未尽的韵味。程玮的《淡绿色的小草》,则在常见的题材中透出了新的气息,它从一个女孩子对在菜场当营业员的妈妈感情上的波折,写出了孩子在新的社会风尚下思想的升华;而母女俩感情上泛起的涟漪,也表现了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些色调。茅庆茹的《啊,十四岁……》在反映社会矛盾方面更切进一步,正面描写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及其对孩子的影响。作品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沾了
“路路通”式的爸爸妈妈的光、无知而又骄纵的蔡光,一个是好象已经看透世事、冷漠而孤傲的林芝,最后都在矛盾所激起的火花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暖而变得比较懂事了。这篇小说虽然还有不足,但形象来自生活,题材富有现实意义。读者通过这篇作品,既看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对孩子心灵的污染,也从孩子身上看到了克服这种污染的希望。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当前儿童小说创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贴近了,时代感强烈了,这一点,在江苏一些扎根城郊的作者的作品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如吴江县陆廉德的《呆娃和她的爸爸》,写一个心地纯洁的女孩子和她的私心很重的爸爸的矛盾。这个看似陈旧的矛盾冲突在农村新生活的背景下展开,却写得颇为真实、丰富(没有过去某些儿童小说的那种虚假、单调),曲折有致(不象过去常见的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江阴县丁阿虎去年发表的小说,更是真实地、多方面地写出了农村生活的剧变,以及随之而发生变化的孩子的性格、心理和感情。在《爸爸查作业》里,作者捕捉到了一个富有喜剧性的细节——一向不过问儿子学习情况的爸爸,忽然认真查起儿子的作业来了,作品透过这一细节,表现了农业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民的心理、期望和追求。《啊,土地……》从一块水田里发生的一场小小风波——一家祖孙三代对土地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写出了过去生活的陈迹和对未来的希望,与同类题材的作品相比,这篇小说是有一定深度的。
塑造新型少年形象是一个新课题。如果说1981年出现的小说《勇气》和《新星女队一号》是这种尝试的开端,那么江苏作家丁阿虎的《华子强》,刘健屏的《我要我的雕刻刀》则在这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华子强》从农村两代人的生活道路和命运的交替变迁中去开掘,塑造了一个执着地走与上一辈农民不同的新的道路、有理想有毅力的农村新型少年的形象。《我要我的雕刻刀》中的初中二年级学生章杰,是个性格更有棱角的少年,他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和追求,对于流俗观念不盲从。作者热情地肯定了这个形象,并对那种但求听话,不惜把学生变成唯唯诺诺的庸人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江苏的中青年作家们在努力反映生活中的新变化的同时,还力求题材多样化。这里我想提一下金曾豪,他把儿童文学中还较少见的乡土文学成功地带进了儿童文学园地。去年他发表的《有一个小阁楼》,可以说是江南水乡小镇的一幅情致优美的社会风俗画。从一个孩子的眼里,一个小茶馆,居然构成一个小小的天地,一个小小的社会,各种人情风物,毕现其间。乡土色彩加上我国传统小说的笔意神韵,已经够迷人的了;而更迷人的是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美德的富有诗意的抒写。从三娘、评弹艺人和“皮子”等人物的关系和生活变迁中,小说不着痕迹地歌颂了刚刚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新社会。他的近作《小巷木屐声》,既保持了他那独特的风格,又很注重对孩子心理的描绘。金曾豪的作品不多,但他的儿童小说无论思想、感情、境界和语言,都是民族的、传统的,这对于一个步入文坛不久的儿童文学青年作者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徜徉于江苏儿童小说姹紫嫣红的花圃,我感到这些艺术花朵各有各的芳香色泽,但作者们在如何提高儿童小说的创作质量上是有一些共同追求的:(一)儿童小说反映生活要尽可能的广阔和新鲜。不能把孩子们的生活理解为游泳池里的生活,甚至理解为洗澡盆里的生活。生活是海洋,少年儿童生活是海洋中的一波一涛。江苏的中青年作者们努力切近生活,把孩子们的生活放到比较广阔、不那么单纯的社会生活的背景上去表现,努力追踪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前进的脚步,而且努力做到对社会生活、孩子们的生活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以及较为新颖、独到的表现。(二)这些作品表明,作者们讲究技巧,艺术上肯下功夫。象《心声》艺术技巧的娴熟;范锡林《钓鱼》构思的奇巧;丁阿虎小说语言的活泼有味;方国荣的《彩色的梦》,整篇小说写得清新明丽,情思、情感是美的,文字也是美的……。我觉得作者们在艺术上苦心经营的精神应该鼓励,因为儿童文学应该是最美的文学。
江苏儿童小说创作取得如此令人振奋的进展不是偶然的。这批中青年作者并非都集中在少数城市,他们散处于苏南苏北一些城镇,有的长期扎根于农村,有较丰厚的生活根基,多数与少年儿童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或者有着这方面的一定的生活积累。在创作上,我觉得,江苏省文学界有一种“探求者”的传统,其锲而不舍、不自满自足的探索精神使中青年儿童小说作者得益非浅。此外,也和江苏出版社以及刊物——江苏《少年文艺》立足本省,大力奖掖扶持本省的新人新作的工作分不开——在江苏儿童小说创作的长足发展和新作家群的涌现上,编辑们的劳绩是不可忽视的。


查看完整版本: [-- 儿童文学大有希望——从江苏新人新作看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