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马尔代夫渔帆点点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5月 -> 马尔代夫渔帆点点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王锦兰 1983-05-31 00:00

马尔代夫渔帆点点

第7版()
专栏:在第三世界

马尔代夫渔帆点点
王锦兰
印度洋上的“花环之国”——马尔代夫共和国是由大小两千多个珊瑚岛组成。这些小岛在10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星罗棋布,形成马尔代夫的辽阔海域。这个国家的渔业资源极为丰富。金枪鱼、鲣鱼、玳瑁、龙虾等海生动物品种繁多。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自古以来,马尔代夫人民依靠捕鱼谋生,以海生动物为食。据史书记载,早在十七世纪时,不少商船过往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它们经常满载着当地的贝壳、椰子和鱼干等物品离去。今天,马尔代夫的居民仍以鱼类为主要副食品,平均每人每年吃鱼120斤左右。目前马尔代夫人口的80%从事渔业,鱼的年捕获量达三万五千吨。鱼类的出口占全国外汇总收入的五分之二。马尔代夫国民经济总收入的90%来自渔业。
马尔代夫的渔民散居于50多个小岛上。各岛周围礁石陡峭,有的深达600英尺。岛上处处可见一座座洁白的建筑物和高大挺拔的椰子树。街道两旁花木扶疏,景色之美宛似蓬莱仙岛。小岛外围白沙似雪,再往海边走去,就是美丽的白珊瑚海滩。放眼远眺清澈碧蓝的海面,点点渔帆若隐若现。那些小渔船大都用椰树杆制成,它们不怕海水腐蚀。船身灵巧别致,仅20米长的船体呈橄榄形,可泰然自若地周旋于海浪鱼群之中。
马尔代夫各岛渔民的生活方式与古时男耕女织的社会相仿:男人下海捕鱼,妇女在家熏制鱼干。渔船多为各户所有。下海捕鱼时以每个环礁岛的渔民为单位进行作业。渔民中的钓手、舵手、划桨和舀水人等,约七八人自愿组成一组。渔船每天清晨出海,到离海岸30英里左右的海域捕鱼。钓鱼是那里常见的捕鱼方式。好的钓手迎着风浪,稳立船头,每天可钓3磅重的鱼500条左右。晚上船队满载鲜鱼扬帆而归。于是,妇女们在家忙着把分得的鲜鱼煮熟、熏好、晒干,制成有名的“马尔代夫鱼”。这种鱼味道鲜美,在国际市场引起极大的兴趣,并已成为印度和斯里兰卡人喜爱的珍贵副食品。
古时候,马尔代夫人为了糊口,不得不下海捕鱼。当时由于生产水平低,产量极少,捕获的鱼除供自己食用外,所剩无几。有时渔民将食余的一点鱼制成鱼干,在海上进行物物交易,借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如今,情况大不一样了。国家为了促进渔业发展,从1975年起不断向渔民提供贷款,鼓励将木帆船逐步改装成机帆船。今天,马尔代夫已有1,100多条渔船装上了马达。机帆船如虎添翼,可到远海进行捕捞。由于渔船总数已从十几年前的2,100多条增加到现在的5,400多条,海产品成倍增加,捕获的鱼虾除食用外还有大量剩余,渔民们常用剩余的海产品换回现金。现在越来越多的渔民将当天捕获的鲜鱼直接卖给在公海上作业的日本冷藏船,用赚回的货币去购买大米、衣服和燃料等生活用品。
为了显示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宣布,从1981年起,每年12月10日为“渔民日”。在马尔代夫渔民欢度有史以来第一个“渔民日”的当天,凡是有人居住的小岛,都象庆祝佳节一样。常年与世隔绝的渔民们身穿节日盛装,纷纷乘小舟来到马累岛上。那里的街道上彩旗高悬,小学生们表演反映渔民劳动的舞蹈,处处洋溢欢乐气氛。自此,一年一度的“渔民日”不仅给马尔代夫人民带来喜悦,而且也鼓舞着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捕鱼劳动中。


查看完整版本: [-- 马尔代夫渔帆点点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