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也说“非学者化”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5月 -> 也说“非学者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冯并 1983-05-31 00:00

也说“非学者化”

第8版()
专栏:

也说“非学者化”
冯并
文艺界的一些同志提出“非学者化”问题,引人深思。但这似乎不是创作界的特发症。在一切有学也需要作些学问的行当里,也都不乏不同表现的“非学者化”倾向。至于那些“通晓世事皆学问”的领域,就更不容学者们染指了。何以故?大约是凡学者都不免有“学究气”,且莫须有脱离实际的恶名声,或者说,他们是纸上谈兵的马谡和赵括,使之出祁山,便要失街亭;派去击白起,也会陷长平,既误国又误己,那是断然无疑的。也许,学者们只配以学自娱或娱同人,至多落个有所发明有所发现的专利,等待着被聊以咨询。即使在文学领域里,搞史论的学者,说起话来也是要小心的,否则难免受白眼,研究了半辈子文学,你会做篇得奖小说给我看看吗?倘是研究戏曲的,至少要作过“下海”的“名票”方可,反之,则有门外谈艺之嫌。然而我想,这里固然也有“学者”们“单打一”的抱憾(确切地说,一些学者也有自身的“非学者化”问题),但倘若是研究未来学的,也得将未来的事一件件亲身经历之后才能取得发言权吗?某些人的内行外行之分,实在有些经验主义的东西在其间。
好在是文学有学,事情好理解,即文学家不一定都是小说家、诗人,但小说家、诗人最好也是文学家,以免自限。证之高尔基、鲁迅,既有传世的小说,也有传世的文学史、小说史乃至精辟的文论,他们是集学者与作家于一身的,方有辉煌的成就。但在另一些无学或不屑有学的区间,问题就复杂。譬如没有干部学,外国也不见“官场学”,除了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者流,此外是没有相应的“学者”的。怎么办呢,在外国有“职业官吏”,在我们,则是干部只能以干部充任,或者“以工代干”,学者从政,不唯罕见,而且不全其志、不对口。据说,上海等地出了几个“学者”书记和市长,引起一些人的窃窃私语,曰教授干政。考干者,求也,犯也,是褒是贬?似乎透出点“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的味道。但这样推想未必是与人为善,私语者不一定都是中“左”毒中得太深,一味把知识分子视为异路人。十有其九倒是偏见误了人,以为学者务虚,干部要解决实际问题,纸上的功夫我不如你,纸外的功夫你可不如我。于是,问题又回到莫须有“学究气”和脱离实际的恶名声上来。
有没有脱离实际的学者教授?当然有。但脱离实际的非学者如跃进年头搞超级万斤粮田的也有。那是个思想方法问题,并不因为知识是第二性的,便让有知识的学者都蒙不白之冤。或如被断章取义了的那句名言,理论注定是“灰色的”,毫无生气可言了。搞“四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地探索规律,而不是盲目的“吃大苦流大汗”,比较“学者化”与“非学者化”的优劣,孰为上,当自明白。这么讲,也不是提倡干部全由学者充任,至少是不可能,干部二千万,学者有几人?事情在于向哪里“化”去。“知识化”不是“常识化”、“二五眼”,总归是建设“四化”的知识愈多愈好,已经成为学者和正待成为学者更好。至于有些学者,也许当“四化”的“谋士”、“智囊”及技术业务专家更合适,那也是要全其志的,不必都是干部。


查看完整版本: [-- 也说“非学者化”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