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以“不慈”为慈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5月 -> 以“不慈”为慈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史莽 1983-05-31 00:00

以“不慈”为慈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以“不慈”为慈
史莽
历来有远见的热心人,都是关心儿童少年的教育的。
大约一百年前吧,严复在翻译法国孟德斯鸠的《法意》的按语中发议论说:“吾每行都会街巷中,见数十百小儿,蹒跚蹀躞于车轮马足间,辄为芒背。非虑其倾跌也,念三十年后,国民为如何众耳!呜呼,支那(中国)真不易为之国也!”他看到大群大群无人教育的儿童少年,深为今后的国家担忧。
大约六十多年前,鲁迅看到当时“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无数只养不教的孩子,同样担忧。
新中国建立后,严复、鲁迅为国家所抱的忧虑不再存在了。但是,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仍然存在。
我记起一篇古人论小儿疾病的文章。其中说到父母认为“人生于温,死于寒”,故“惟恐其儿之寒”;认为“人以食为天,饥则死”,故“惟恐其儿之饥”。殊不知温饱固然能使孩子“全其生”,但用之不当,也能使孩子“受其难”,这就是民谚所说的:“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最后他下了这样一个结论:“只知以慈为慈,不知以不慈为慈”。
这个结论在医学上的价值,暂且不论。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那是非常精辟的。
如果有的父母,把慈爱仅仅理解为让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甚至为了取得子女的欢心,听其自流、任性、胡来,而不“忍心”去要求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锻炼,在学习上有所砥砺,在品德上有所遵守,在理想上有所追求;甚至认为对子女提出这类要求是“苛求”、是“不慈”。那末,这样的父母,就难免走向愿望的反面:使自己心爱的子女“受其难”,甚至日后沦为“昏天黑地的在社会上转”的人。


查看完整版本: [-- 以“不慈”为慈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