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招工启事”的波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6月 -> “招工启事”的波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禾子 1983-06-30 00:00

“招工启事”的波澜

第5版()
专栏:农村漫谈

“招工启事”的波澜
禾子
这是发生在去年麦收时节的事。
江苏省泗洪县石集公社汤台大队社员吴士玉,承包的85亩小麦要收割了,全家老小都下田,四天四夜才收了20亩。眼看天要下雨,即将到手的粮食可能遭受损失,全家人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吴士玉急中生智,写了十几张“招工启事”,贴到了县城里。启事写道:“托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福,我家种了85亩小麦,现麦子已成熟,但劳力不足,又临阴雨,十万火急,特请城里闲散劳力前来帮工,供吃供喝,日工资3元,好香烟一包。”
这张启事一贴出,有人就站出来说:这是雇工剥削,不行!城里有20多人看了启事赶来应招,吴士玉不敢留用。幸好公社党委得到消息,组织了50多个机关干部前来帮忙,才把麦子收割回来。吴士玉共打了5万多斤小麦,把4万多斤卖给了国家。
农民吴士玉“招工启事”的小小风波,发人思索。这类事,在过去吃大锅饭的年代是不会发生的,麦子熟了烂在地里,用不着吴士玉这样的普通社员去操心,操心也是枉然。如今实行责任制,“联产如联心”,吴士玉的心情当然不同了。可是,这个刚刚告别贫穷的农民家庭,只能靠镰刀去与茫茫麦海作战;社队里又没有建立起为农民排解困难的生产服务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是眼睁睁让麦子在雨里霉烂,还是组织社会力量从龙口里夺粮呢?
回答本来是清清楚楚的。吴士玉的招工,属于临时请帮工的性质,政策上应当允许。它有利于国家(收购了4万斤粮食),有利于社员增加收入,也有利于吸收闲散的社会劳力投入生产劳动,完全是件有利社会的好事。
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允许剥削制度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我们又是一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国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商品生产还相当落后,应当允许农村资金、技术、劳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各种方式的结合,这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有利的。至于农户之间的换工,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力不足者为维持生活所请的零工,合作经济之间请季节工或专业工、技术工等等,都是群众之间的劳动互助或协作。不能把这些活动,不分青红皂白地给扣上一顶“雇工剥削”的帽子。
“招工启事”引起的波澜启示我们:在继续落实各项农村政策的过程中,对新出现的某些经济现象,不要用过去那种旧眼光去简单地看待。


查看完整版本: [-- “招工启事”的波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