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她在播种友谊的种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9月 -> 她在播种友谊的种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郁泉锡 阎德早 1983-09-26 00:00

她在播种友谊的种子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她在播种友谊的种子
郁泉锡 阎德早
在我们结识的意大利朋友中,才华横溢的汉学家安娜·布雅蒂女士在翻译中国作家作品、增进意中友谊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翻译的鲁迅作品正在千百万意大利读者中传阅着,她所播种的友谊种子正在人们心田里生根发芽。
安娜受到家庭的熏陶与培养,青年时期就立志研究中国文学。她父母今已年过花甲、头发斑白,在二次大战中都坐过德国纳粹的监狱,有过不平凡的经历。他们对法西斯的恨,对人民事业的爱和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在安娜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上大学时,她同中国留意学生同窗读书,亲密相处,结下深厚友情。五十年代末,安娜毕业于罗马大学文学系,后到巴黎,深入研究中国文学和戏剧,刻苦攻读鲁迅、郭沫若、巴金等中国著名作家的作品。可是,一开始要理解原著的思想含义,确非易事。正如她说的:如同在长满荆棘的道路上前进,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安娜知难而进,孜孜不倦,潜心攻读,逐渐得到了启发和激励,心里溅起了激情的浪花。她想,要是意大利人民能用自己的语言阅读这些著作,象她一样把视线扩大到中国作家、诗人笔下的新旧世界,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看到中国的未来,该是多好啊!于是,她决心不遗余力地翻译鲁迅的作品,把鲁迅一生追求真理的火炬传给地中海沿岸的青年。她把这一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光荣职责。
几十年如一日,她博览群书,勤奋挥笔,常常伴随着夜灯,迎来了朝霞。走进她朴素、雅致、整洁的罗马公寓,仿佛来到书的海洋。书房、客厅、走廊都堆满了中国的文学作品和日本、欧美介绍中国的书籍。桌上堆着书,地板上、椅子上、沙发上也随处是供查阅的参考书和工具书。有时为了一个词,一个典故,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一条关键的注释,她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从英汉词典到意大利文词典;从大百科全书到同义词词典,时而站着查阅,时而跪着翻书,直到查出确切词意,找到满意解释,探出深含的道理为止。有时,今天满意了,明天找到更好的词、更准确的注释,又作一一修正。一丝不苟之精神感人肺腑。夜阑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也是她工作最紧张、最有成效的时候。为了事业,她生活上没有一点苛求,节衣缩食,克勤克俭已成为习惯,有时忙得忘了做饭,就到酒吧间吃块“皮扎”(意大利烤馅饼)充饥。天长日久,滴水成小溪,她的书桌上堆满了累积的卡片、纸条、译文,而这些正是她热情讴歌鲁迅、宣传新中国的真实纪录。
坚韧的毅力和滴滴汗水换来了丰硕之果。鲁迅1925年到1936年期间的杂文40余篇、鲁迅诗歌十首、鲁迅著作和诗歌选已一一由她翻译与辑录成书,先后传到意大利读者手中。她自己撰写前言,详细介绍了鲁迅的革命生涯,为意大利人民了解鲁迅的作品与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她还精心地翻译了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陈毅、艾青的诗词,为意大利中学生编写题为“今日中国”的教材,为报刊编写介绍中国的文章,对中国人民满怀真挚、温馨的友情。
除了手不停笔地翻译与创作外,为有关中国问题的报告会、讨论会准备发言稿,为广播电视台译编介绍中国的材料也是她经常的工作。人们可以在意中友好组织举办的中国讨论会上看到她的身影,可以在意大利许多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发现她辛勤地撒播友好的种子,也可在巴黎、柏林等地的中国问题国际讨论会上听到她的铿锵有力的声音。意大利电视台播放的伊文思的纪录片《愚公移山》,是经她辛勤翻译的,电台播送的中国文化节目也常常是由她刻意编写的。她的文章、讲稿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娓娓动听,充满着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感情,赢得听众与读者的赞赏、钦佩,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有的读者和听众用诗一般的语言赞颂她:安娜,你青春的鼓点总是震动着我们的心弦……
多少年来,凡有中国文艺代表团访意,安娜都不放过参加活动的机会,在欢迎和欢送的人群里,在接待与陪同的朋友中,总能见到她。她那热情的语言、敏捷的思路、渊博的知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一切,都是出于她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诚挚感情,她从毛泽东、陈毅的诗歌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美好前景,对中国的未来寄予无限的信心。而所有这些,升华了她的思想,鼓舞着她在选定的事业上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又想起了她在欢送中国作家代表团时说的话:“我感到最荣幸和最幸福的是:我能为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献出微薄的力量!”


查看完整版本: [-- 她在播种友谊的种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