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林放文章老更成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9月 -> 林放文章老更成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严秀 1983-09-27 00:00

林放文章老更成

第8版()
专栏:

林放文章老更成
严秀
林放(赵超构的笔名)同志是位工作四五十年的老报人了,现已年过七十。我虽然久已闻名,但一直无缘拜识。1969年至1973年下放到上海奉贤县海边荒滩上的上海新闻出版“五七干校”,在挑水时,经常看见一个瘦小的老人也在挑水。一担水连桶据说有120多斤重,我奇怪这老头子怎么竟没有被压扁。问问别人,才知道他就是赵超构。
“文革”前,他一直在《新民晚报》上写文章,我因平日未看该报,所以对他的文章竟一无所知。今年春夏,我因侍候病人,在上海住了三四个月,看不成书报,这才开始看几乎家家都有的《新民晚报》,也就开始看林放的文章了,我发现它能使我看得下去。不仅如此,我因觉得该报还经常发表不少几百字的好文章,我就冒昧地先替他们接洽好一家出版社,答应先出版由该报自选的1982年短文选集。报馆先就把林放去年在该报所写的114篇短文,全部送给我拜读(其实,他的文章在这本书中只能略选一二,不然,这本书就会大半是他的文章了)。这真是不看犹可,一看就使我不得不佩服:一个爱党爱国的,热爱社会主义的,赤胆忠心为人民而又敢于直言极谏的,观察锐敏而有时又带点菩萨心肠的正直而可爱的老知识分子就矗立在我面前了。这叫“反动学术权威”么?这样的权威对我们国家是越多越好啊!
他现在的这支笔是在烈火中炼出来的。经过十年的苦难,有些人说是“看穿”了,一概不管,理由据说是管了没“好处”。我看林放也是“看穿”了:脑袋只有一个,生命只有一条,但是国家民族、人民和党以及社会主义的利益、命运却是永久的。为了真理,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丢掉个人一切也不怕,这不也是一种革命的“看穿”派么?于是,林放老人的热血沸腾了,他真正焕发了革命的青春,举起了他那支不同凡响的笔,代表人民利益大声疾呼,为保卫社会主义的利益全力呐喊,为宣传爱国主义和提高民族自尊心而奋笔疾书,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振臂高唤,为党风、社会风气、财政经济状况的更加好转而日日夜夜地辛勤写作。他不愧是青年们的良师益友,也不愧是党的诤友,他的文章不但充满了人民性,也充满了党性,虽然听说他现在还不是一个党员。这样,林放的例子就再一次证明,一个彻底的爱国者,无私的人民的忠诚朋友,终归会同党融为一体的。
林放的文章都很短,但是我这篇东西已经太长了。不过,一个例子都不举也不好。例如,当着东邻某些有势力的人物大搞参拜“靖国神社”(供奉侵略者灵位的一种特殊祠庙)的时候,大建什么“满洲国”建国纪念碑的时候,硬把侵略中国造成中国几千万人死亡说成“进入”中国的时候,林放以大无畏的爱国者精神,接连写了四五篇文章,大义凛然地斥责了侵略者,伸张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摸了一下老虎的屁股,天也没有塌下来。当着这两三年有些报刊对我们的留学生或交流学者作了某些不合分寸的和无助于民族自尊心的提高的宣传时,他接连写了四五篇文章来批评这种现象,提供了几服上等的清凉剂。当着发现有些在十年造反中作恶多端的人物已混进党内并占据了一定的领导岗位时,他及时写了文章提醒大家:《江东子弟今犹在》!他还写了寓意深刻的《少写些〈伯夷〉颂》,提出为什么不多歌颂一点几十年埋头苦干在国内卓有成绩的各方面的优秀专家,而却互相竞赛似的去大力歌颂伯夷叔齐。他的文章接触的社会问题非常广泛,眼光是锐敏的,可以说没有一篇是清闲消遣之作。至于文笔老练,清新流利,生动活泼,思想深度等,我认为也都达到了颇高的或相当的水平,这些我就只能一笔带过了,因为,我的推荐主要是强调他的文章的有益的社会政治意义这一方面。
孔老夫子说他自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这个“矩”,有好的,也有很不好的。赵老夫子也已年过七旬,看他去年的文章,似乎也有点“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味道了。不过,他的这个“矩”是社会主义之矩,坚持四项原则之矩,坚持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之矩,等等,据我看,全是对的。看来,林放的“余热”还多,尚待开发,祝他笔健如恒,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1983年6月于上海


查看完整版本: [-- 林放文章老更成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