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志在振兴中华教育——闽南侨乡办学巡礼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9月 -> 志在振兴中华教育——闽南侨乡办学巡礼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张铭清 陈宗良 1983-09-28 00:00

志在振兴中华教育——闽南侨乡办学巡礼

第3版()
专栏:

志在振兴中华教育
——闽南侨乡办学巡礼
本报记者 张铭清《福建日报》记者陈宗良
初秋时节,我们访问了闽南晋江、南安、泉州、厦门等地的侨办学校。只见华侨捐资兴建的红砖高楼学校,遍布侨乡村镇。人们见景生情,深深敬慕华侨爱国爱乡,为国育才的一片赤子之情。
世代情深 为国树人
地处东海之滨的晋江县石狮镇有个旅菲侨胞,十多岁就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在外历尽坎坷,深知“教育乃立国之本”。1949年,他回乡捐资,将旧祠堂改建为校舍,购置课桌椅,聘请教师创办了山雅小学,并负担该校办学经费达29年之久。1978年,老华侨临终时,嘱咐儿子要牢记“振兴中华,教育先行”的道理。他儿子继承父业,于1982年捐款30多万元为学校建新校舍,还为这所学校提供经常性教育经费。晋江县现有中小学447所,其中273所是由爱国侨胞父子两人或祖孙三代相继捐资或资助创办的。
春风习习 侨胞心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系列侨务政策的落实,犹如习习春风,激发了华侨爱国爱乡的热情。在福清县我们见到了创办虞阳中学(渔溪中学的前身)的年逾八秩的老归侨郑伯聪,他的一生就是侨务政策发生巨大威力的见证。早年他曾两度筹资创办中学,后因“左”的影响,把他当作“阶级敌人”批判。三中全会后,郑先生恢复名誉,并担任校董事会董事长,遭受株连的子女也得到平反。郑伯聪十分感动,慨然从私人存款中提取2万元作为学校奖教金,又动员海外子侄亲友先后捐资285万元港币为学校修建宿舍、综合楼、体育场等。在南安县国光中学,在其他许多地方,我们看到了许多由于落实了侨务政策调动起华侨办学的动人事迹。
同心同德 各尽其力
在南安县新营乡,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坡上,这是侨胞李先生夫妇捐资建设的新营职业中学。
年过半百的李先生夫妇要在家乡办一所规模大、设备好的中学。他们捐献了115万元资金,12次回国,察看建校工地,学校开学后又拿出100万元作为教育基金。去年11月,李先生向学校建议要举行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杨思布先生捐资兴办的晋江县道南小学,我们看到一块青石碑文上记载着杨老太太办学的事迹:“沧桑变幻,校园受创,慈心未安,耿耿于怀。临终嘱子,治丧务俭,振兴教育,余之遗愿。”象杨老太太临终前还挂念教育,把办丧事的钱捐助建校的动人故事,到处可闻。1982年底,泉州市亭店侨胞杨先生在弥留之际,把自己一生节省下来的一万多元钱交给亲戚,立下“后事从简,钱全部带回国捐建小学”的遗嘱。
廉洁奉公 取信侨胞
侨乡人民十分注意用好侨胞捐赠的每一分钱,把学校办好。在仙游县大济公社,我们看到被人们称为“爱国楼”的大济中心小学教学楼。这座楼只用了70天就建了起来,而且被评为优质工程。
侨光中学在建校中精打细算,就地取材,师生义务劳动,节约了8万多元,侨胞对乡亲们勤俭建校十分满意,表示要再捐资扩建校舍。晋江县石狮宽仁小学,校建会成员全部参加义务劳动,这座造价20多万元的大楼从筹建到落成,只花办公费24.85元,车旅费72.25元,使捐资侨胞赞叹不已。


查看完整版本: [-- 志在振兴中华教育——闽南侨乡办学巡礼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