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第三部分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七章做好金融工作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83年09月 -> 第三部分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七章做好金融工作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周升业 1983-09-28 00:00

第三部分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七章做好金融工作

第5版()
专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

第三部分 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七章做好金融工作
第三节 货币流通规律
什么是货币流通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运动的长流,在经济学中叫做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所引起,但两者在运动方向上是相反的:钱出去(付出货币),货进来(购进商品);货出去(卖出商品),钱回来(收入货币)。
货币流通是否顺畅,是要看货币能否转化为商品。在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一种货币单方面的支付,如交纳税利、借钱和归还贷款等,不过这些单方面货币收支最终还是要购买商品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货币流通状况取决于商品流通。货币流通的两大领域
由于商品交换的不同需要,客观上会形成货币流通的两个领域:现金流通和非现金流通。每个领域各有其特点。
在那些零散的小宗商品交易中,直接用人民币票子来了结交易。这种直接以人民币票子作为流通手段的领域,通常称做现金流通。
但是在企业、单位间一些大宗的商品买卖中,交易双方不动用现金(人民币票子),而是用支票,通过银行把货款从一方的存款账户转入另一方的账户,这样列两笔账就把交易了结清楚。这种付款办法通常叫做非现金流通或非现金转账。
这两个领域构成统一的货币流通。货币在两个领域中穿来穿去,时而表现为人民币票子形式,时而表现为存款形式,在质上都是同一的货币。就整个货币流通量来说,非现金流通领域约占百分之九十多;但是现金流通涉及到千家万户群众的生活,因而受到特别的关注。就现金流通而言,人民币投入流通的渠道,在城市主要是企业、机关、团体等向银行提取现金,支付职工的工资、奖金和其他报酬;在农村主要是商业部门向银行提取现金,用来收购农副产品。这些投放出去的人民币,又通过城乡商业企业销售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而重新回到银行,这通常叫做货币回笼里的“商品回笼”;其他象服务行业的劳务收入和银行的储蓄收入等也能够回笼一部分现金,即所谓“非商品回笼”。货币流通量规律
货币流通是一个川流不息的长流,从每个企业、单位和个人看,收入的货币要花掉;从全社会看,你花掉,他又收入,这样在收支交错过程中就会形成一个流通中的货币量。流通中货币量多少才算合适呢?有没有客观界限?马克思曾经总结了一个货币需要量公式: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这个公式首先说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与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从这里可以看到,在一定的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有一定客观限度的。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如果流通中货币数量超过货币需要量,就要出现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通货膨胀。流通中货币量不等于货币的发行量,因为发行出去的货币并不总等于货币流通量,有一部分是可以在个人储藏的货币的形式上存在的。此外,由于我国实行计划价格等原因,流通中货币即使过多,可能不会全部反映在物价上,但是那种冲击作用还是会存在的。
对于货币需要量公式,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如果将上述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公式加以移项,则可得出下述公式: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单位货币流通速度=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
等式左方表示货币投放所形成的全部货币购买力,等式右方表示应供应的商品价格的总额。按照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两方应该保持平衡,这正是我们通常一再强调的物资供求应该保持平衡的含意。显然,这既是指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全部物资供求平衡,也是指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各自的供求平衡。
要保持货币流通的顺畅进行和稳定,应当做到投入流通的货币量恰好符合流通中货币需要量,或者说,使投放货币所形成的购买力与可供商品价格总额相适应。怎样才能做到呢?根据建国三十多年的经验,第一,保持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间以及部类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第二,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第三,组织好商品物资供应,有计划地控制货币投放,做到社会货币购买力与商品物资可供量的平衡;第四,加强银行的贷款管理。
本章执笔:周升业
(原载《经济学周报》第49期)


查看完整版本: [-- 第三部分做好为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各项工作 第十七章做好金融工作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