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 苏联真理报编辑部 --]

人民日报1946-2003在线全文检索 - 论坛 -> 1950年12月 -> 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 苏联真理报编辑部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1950-12-30 00:00

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 苏联真理报编辑部

第4版()
专栏:

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
苏联真理报编辑部
编者按:苏联共产党中央的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在今年十二月出版的一九五○年第二十三期译载了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实践论》。随后苏联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在十二月十八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的编辑部论文,对于毛泽东同志的这篇著作加以论述。兹译其全文如下:
《布尔什维克》杂志第二十三期发表了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七年所写的哲学著作《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在中文编辑部的注释中指出了毛泽东发表这一哲学著作的原因。
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一个时候曾经有过一些教条主义者,他们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一方面,也有过一些经验主义者,他们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思想的错误,特别是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衣的教条主义者的观点,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
毛泽东写这一著作,正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特别是教条主义者的主观主义错误。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中简洁和明晰地概述了唯物论的认识论——反映论。在他的著作中,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的基本原理、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革命理论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的意义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这一著作的特点就是:对复杂哲学问题的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与叙述的形象性和鲜明性结合在一起。作者一开始就说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类社会,离开人类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与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旧的唯物论是抽象的、直观的。相反地,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却强调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毛泽东写道:“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生产活动”是人的认识发展的来源。可是“人的社会实践,——作者指出,——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在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时,毛泽东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同时,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坚决排斥把理论从实践割裂开来的任何企图,用一切办法贯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的原则。
作者写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毛泽东引证了列宁的著名指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哲学笔记》,一九四七年版,第一八五页),“生活与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与基本的观点”。(《列宁全集》,第十四卷,第一三○页)
毛泽东在总结其著作的第一部分时,说明了辩证唯物论的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毛泽东对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作了一个全面的分析。
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毛泽东叫作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与印象的阶段。在认识的第一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认识的第二阶段、更高的阶段,是理性的或论理的认识。在这个认识阶段中所产生的概念是经验材料概括化的结果,是研究世界的总结。感觉是事物的感性的映象,概念则是事物的论理的或适当的映象。
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观点看来,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客观世界的总体上去揭露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从认识的第一阶段进到第二阶段,是从较低的东西进到较高的东西,从简单的东西进到复杂的东西,是突变。
毛泽东写道:“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与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与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与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达到于论理的认识。”
毛泽东指出: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是认识外界的统一过程中的不同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不是互相分离的,是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从认识的第一阶段进到第二阶段,就是“人在他们的生产与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
在从具体进到抽象、从感性认识进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思维只要是正确的,它就不会离开真理,而是接近于真理。
毛泽东在发展他对抽象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观点时,是立足于列宁的这个著名原理:“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自然。”(《哲学笔记》,第一四六页)。
毛泽东在阐明基于实践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时,举了一些很容易了解的生动的例子……他写道:“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
毛泽东指出道:一切真正的知识都是从经验发源的。经验则不外是直接经验或亲身经验与间接经验(即人类的社会历史经验)两部分。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作者强调亲身经验对于直接认识的必要性。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作者写道:“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与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
毛泽东说:人在认识的过程中也依赖于间接经验,即依赖于人类许多世代的社会历史实践,因为这是各族人民直接经验的产物。但过去所得到的知识,只有当它们符合于列宁的要求,即它们是正确的、科学的抽象时,它们才是可靠的。毛泽东又转而分析那些说明认识运动的一些例子。下面就是这些例子中的一个。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与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毛泽东在发展唯物论的认识论时,向唯心论者进行了彻底的斗争。
“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
毛泽东写道:“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毛泽东宣称:“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与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毛泽东作出下列的重要结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其次,“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作者全面地考察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并且论证和发展了每一个原理。在把认识的两个基本阶段加以详细的分析后,毛泽东指出: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他写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
最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在革命地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应用知识和理论。毛泽东写道:“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这和列宁关于通过从活的直觉到抽象思维、再从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辩证途径来认识客观实在的原理,是完全一致的。
毛泽东特别强调认识的能动作用,革命理论之作为行动的指南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来,理论的使命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它们,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理论应当指导行动。“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与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毛泽东从列宁和斯大林的指示出发,明白和深刻地指出了革命理论对于共产党的实践活动的意义。他写道:“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然而作者指出:理论要能够指导行动,才会有很大的意义。理论如果只是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引证了斯大林这句卓越的话:“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全集》,第六卷,第八八——八九页)
理论的真理性、正确性,只有依据实践的检验来决定。只有实践才能证明理论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是劳动群众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它的意义是由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与国际革命运动的经验所检验过和证实了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什么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
毛泽东在其著作的最后一部分,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原理、关于客观东西与主观东西在认识中的统一的原理。
毛泽东提出了认识运动达到实践是否就算完成了的问题,他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如果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变为现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作者指出,——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但是,从客观过程的发展看来,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与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与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与发展。
毛泽东依据社会运动来说明人的认识的完成与没有完成,并且作出重要的结论:“真正的革命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如同上面已经说到的,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及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与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作者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是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右倾机会主义与“左倾”冒险主义的特点。
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者的顽固派,其思想的特点是脱离现实,把理论变成死的教条,离开实际生活。……作者指出:“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毛泽东继续道:“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幼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其特点是科学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坚决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的敌对思想。
毛泽东深刻地说明了和发展了著名的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原理、关于客观东西和主观东西的一致性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与斗争的发展。……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与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与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十分相信工人阶级及其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创造力量,他说:历史已经把正确地认识世界与革命地改造世界的责任正好放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
作者把所考察过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一切基本原理归结为一个简短的结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与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与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这一论文,广大的苏联科学界将带着极大的兴趣来阅读。


查看完整版本: [-- 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 苏联真理报编辑部 --] [-- top --]



Powered by phpwind v8.7 Code ©2003-2011 phpwind
Gzip enabled